停課不停學|手機ipad誘惑大,天津孤獨癥孩子安全距離要保持
漫漫長假,孩子們是否和電子產品有了很多親密接觸的機會?電子產品是不是洪水猛獸,要堅決杜絕呢?今天我們就討論下如何讓孩子與電子產品保持安全距離。

就在此時,您和我正在看手機。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產品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把它們作為工具。在孩子眼中,電子產品也是“工具”嗎,或許是玩具?甚至是伙伴?每個家庭的答案是不同的。您的孩子喜歡電子產品嗎?是否曾經出現(xiàn)過或正在出現(xiàn)欲罷不能的狀態(tài)?
為什么孩子喜歡玩電子產品?
01
因為孩子們無事可做
興趣面狹窄、日常活動缺少規(guī)劃與安排、與家長配合度不高,讓孩子的大部分空閑時間陷入無聊,此時電子產品像塞滿禮物的寶箱一樣,孩子很容易被別有洞天的誘惑吸引。
02
因為電子產品有趣
內容包羅萬象、伴奏動聽激昂、創(chuàng)意新穎刺激、畫面飽滿鮮艷。相比之下,書籍單調乏味,游戲又難又慢。既學不會也不想學,不如投入視聽感受懼佳的電子產品的懷抱。
03
因為電子產品簡單
孩子不用費力配合我們“目光對視”“手眼協(xié)調”“五指分化”?,F(xiàn)實中不會搭積木,游戲里俄羅斯方塊點一點,輕松摞起20層?,F(xiàn)實中不會說句子,動畫片說個不停,完全不用插話。
04
因為電子產品給的強化,比我們快得多
比如游戲消消樂,孩子只要移動同一種小動物的位置,就會得到夸張音效、爆開字幕的雙重強化,即使沒有移動正確,還有鼓勵的聲音和小動物表情的變化,平復孩子的情緒。孩子對于下一步操作充滿期待,需求當時產生,強化隨即發(fā)生,對過關的渴望得到及時的回應或滿足。相比之下,我們的強化物是不是顯得黯淡無光?

既然電子產品有這樣多的“優(yōu)點”,我們可以放任孩子和它們做朋友嗎?
答案是不,孩子必須和電子產品“保持安全距離”。
電子產品究竟對孩子有哪些傷害?
01
對視力的傷害
屏幕小、字體小、與眼睛的距離短、畫面變化快,眨眼次數(shù)減少,長期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讓孩子產生加倍的疲勞感。
02
加劇獨處的傾向
“一間屋、一張床、有了手機、我好忙”。孩子多玩一分鐘電子產品,就少一分鐘與外界的互動。而我們譜系小朋友最需要提高的正是與人的社會性互動。電子產品用十八般武藝和我們爭寵,這場較量我們有多少勝算?
03
對注意力的傷害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看動畫時,非常專注啊。是不是可喜的表現(xiàn)?不,注意力分為無意注意力和有意注意力。孩子看電子產品時既不需要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力,這種注意力是無意注意力。而我們平時用到的“涂色連線寫字------視覺注意力、提要求仿說問答-----聽覺注意力、邊聽邊寫----注意力分配、寫完作業(yè)再玩------抗干擾能力”都是有意注意力。這兩種注意力不會自動轉化,需要大量的引導練習。而無意注意的時間越多,有意注意的能力越差。
04
排斥其他學習形式導致情緒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花費很多時間做成功一件事,比如穿衣服:找到領口------判斷正反上下-----穿上------系扣子拉鏈-------整理衣服。孩子只有完成了以上五步,才能得到自然反饋。這個反饋太慢了。
當孩子習慣了電子產品變幻萬千的一步一強化,能忍受這種節(jié)奏的練習嗎?如果我們模仿游戲的模式,給每個步驟后面都加上人為的強化,效果怎么樣呢?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易怒易燥:“自我否定“我穿不好”、沒有強化就不肯進行下一步“逃避執(zhí)行”、依賴心理強“你幫我穿””......而將來孩子進入學校,認真聽講5分鐘或者記住了一個知識點就要求強化,又有多大可能得到滿足呢?
得不到滿足,孩子是不是會無聲的拒絕-----走神或有聲的抗議-----發(fā)火呢?學習本身是漫長的積累、重復、泛化的過程,因此類似的狀況會出現(xiàn)在孩子日常的很多時刻,讓家長頭疼不已。因此早一些讓孩子從心理上習慣接受“慢”的強化,既讓他受益終身,又解放家長緊繃的神經線。

如何讓孩子與電子產品保持安全距離?
01
減少刺激機會
讓電子產品盡量少地出現(xiàn)在孩子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關掉平板,拿起球拍,放下手機,打開書籍。不刷視頻不追劇的時間,可以用來干什么,孩子會從家長身上學到。
02
填滿孩子的空閑時間
結構化孩子每天的活動,什么時間用來做什么、備選活動是什么,時間有多大的彈性,統(tǒng)統(tǒng)計劃一遍。雖然計劃改不上變化,但沒有計劃就沒有“變化”。
03
拓寬孩子的興趣面
一個舊玩具的新玩法,一首新學來的手指謠,一只激萌的小動物,甚至是家長做家務時需要幫手,都可能打開孩子的興趣面。不試試怎么知道不可行呢?
04
與孩子定規(guī)矩
如果電子產品和孩子已經難舍難分,很難完全消失怎么辦,再或者,電子產品也有優(yōu)勢的一面,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可以利用起來。

既然與電子產品共存是我們日后要面對的問題。那么不如與它們化敵為友,為我所用。電子產品既可以作為學習的媒介,也可以作為強化的手段。
做學習的媒介舉個例子,孩子喜歡看視頻,那么家長可以讓電子產品工具化,讓孩子看有意義的內容,如有聲繪本、認知游戲、手工視頻、繪畫示范等等。
但如果孩子只喜歡玩游戲。而游戲又很難和有意義扯上關系,那么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強化的手段,用來獎勵孩子做的對的事情。獎勵當然不能無度地使用,既要讓孩子享受當下獎勵,還要讓孩子渴望再次獎勵。
那么如果孩子認知能力不錯,家長就要為孩子講解保護視力的重要性,讓孩子從主觀上產生控制的想法。還要和孩子商量制定接觸電子產品的規(guī)矩。如每天什么時間段使用電子產品、使用多長時間、誰來提醒時間結束、誰來關閉電子產品、不遵守規(guī)則會怎樣等。
遵守規(guī)矩是定規(guī)矩的目的,孩子每次言出必行,都得到強化,才能保持穩(wěn)定持續(xù)的行為。我們可以像游戲學習“花樣百出”的強化方式,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
和電子產品“斗法”是個文火慢燉的過程。請家長們心中有信念,手里有方法,應該堅定的時候堅定,可以靈活的時候靈活。假以時日,一定能看到孩子積極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