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邏輯課(四)
一
在進行下一步之前,我們需要先厘清“感性經驗”,“概念”和“名詞”所各自對應的內容。
感性經驗,是真實的事物所引起的個人感受。為了方便,我們暫時假定,所有的感性經驗都與真實事物完全一致。不一致的情況,將留到以后再說。
概念,與感性經驗對應。但是在這里,我們不能再假定,概念與感性經驗一致了。概念,常常會忽略掉感性經驗的某些感受,從而只保留最直接最深刻的部分。所以,概念并不總是與感性經驗保持一致。
名詞,是概念轉化為語言的對應物。前面已經提到過,名詞與概念的對應較為一致。但,由于我們已經形成的語言習慣,一個名詞也會同時對應多個概念,或者一個概念同時對應多個名詞。如果不注意分辨,就會產生名詞與概念對應錯誤的問題。
二
由此,產生了邏輯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將“感性經驗”,“概念”與“名詞”,用某一個規(guī)定的方式,使它們形成一致的對應性。由于我們暫時假定,感性經驗與真實事物一致,所以最終,“概念”“名詞”也與真實事物保持一致。
這個邏輯方法,就稱為“定義”。
三
我們進一步地再做分離。真實的事物,是存在于“我”之外的。感性經驗是存在于“我”之內的。感性經驗與真實事物的一致,就是“我”與世界合為一體。
感性經驗,是身體的直接反應。概念,是對這個身體反應的思維體現(xiàn)。也就是說,“我”又分為“身體”與“思維”兩部分。由此,“概念”就是一個“思維意識”。
詞,是一個可聽或者可見的符號,專門用于表示“概念”,也就是用于表現(xiàn)“思維意識”。詞是“可聽”的,它就表現(xiàn)為“語音”。詞是“可見”的,它就表現(xiàn)為“文字”。有些人無法聽或者看,詞還可以表現(xiàn)為“可觸摸的”,也就是“盲文”。
將“概念”轉化為“詞”,就是將一個“思維意識”轉化為一個可以感知的“符號”。
四
由此,“定義”也就分為兩部分。
1,一個“概念”轉化為一個對應的“詞”。它形成一個明確的不可變更的符號。
2,指明一個“詞”所對應的“概念”,這個“概念”所對應的“感性經驗”,這個感性經驗所對應“真實事物”。這些內容統(tǒng)稱為“詞的含義”。
因此,當我們在邏輯意義中使用一個“詞”時,這個詞本身應該具有“明確不變的含義”。它對于所有人都一致,所以我們才可以做出完全一致的判斷。
分析和確定一個詞的含義,這是非常復雜和艱難的。這是邏輯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