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的古怪是缺陷嗎?不!那是不甘雷同的生命
本文首發(fā)自公眾號:Yusi音樂審美養(yǎng)成
未經允許嚴禁任何形式轉載

越是優(yōu)秀的音樂家,往往越有一個獨特的靈魂。
或純真、或有趣,抑或是古怪,總之,獨一無二,寫滿了個人色彩。如果再結合他們的音樂進行深入了解,更加意猶未盡、趣味無窮。
會寫浪漫情詩的巴赫,“惡童”氣質的莫扎特,“孤獨癥患者”肖邦…音樂史上的偉大音樂家,靈魂里都有著非常獨特的一面;而近現(xiàn)代的音樂大師們,由于與我們生活的年代較近,更是留下了很多生動有趣的痕跡。
今天,我們就借此機會一起走近兩位個性有趣、特立獨行的音樂家,看看他們是如何將自己獨特的靈魂融入到音樂作品中的。
薩蒂:玩世不恭的音樂怪杰
很多人認識薩蒂,源自他那組有著奇怪名字的鋼琴曲《裸體歌舞》。曲名源自古希臘的傳說——斯巴達每年都會挑選年輕健美的男子在太陽神廟前裸體唱歌跳舞,以示對阿波羅神的敬意。

有人說這組曲子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薩蒂讀了福樓拜的作品《薩朗波》,也有人說靈感源自他看到了一只希臘古瓶,瓶子上有裸體歌舞祭祀的圖案。
總之,這組有著奇怪名字的鋼琴組曲,憑借其悠揚、內斂,充滿神秘感的意境表達,成為了法國“極簡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也成了薩蒂流傳百年的經典。

薩蒂長啥樣?他曾在文章中這樣描述自己:
頭發(fā)與眉毛,皆為暗栗色;眼睛,灰色(可能有斑點);前額,常常皺眉;鼻子,長;嘴,普通;下巴,寬;臉型,卵狀橢圓形。身高167厘米。

1866年,薩蒂出生在法國的翁佛勒爾,13歲被父親送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他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卻生性不羈,個性叛逆,總是和規(guī)則對著干,是老師眼中的“差等生”;靈魂里,更是裝著許多奇奇怪怪、天馬行空的想法。

21歲時,為了縮短兵役年限,薩蒂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偷偷溜出軍營,光著身子站在冰雪中,直到手腳凍僵。之后,他果然患上嚴重的肺氣腫,經歷了三個月的治療,并如愿以償收到了退伍通知。
他就是這樣一個自我且偏執(zhí)的人,這樣的偏執(zhí)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
生活中的薩蒂,總是戴一頂黑色禮帽,架一副圓框眼鏡,拿一把黑色雨傘;一年四季只吃雞蛋、米飯、白糖、椰子等白色食物。

對于喜歡的東西,他會不斷重復收藏,薩蒂去世后,人們在他的衣櫥里發(fā)現(xiàn)84塊一模一樣的手帕,12套一樣的天鵝絨服裝,以及成打的雨傘…

薩蒂隨性自我的性格特點,也體現(xiàn)在了音樂創(chuàng)作中。他從自己的本心出發(fā),反對浪漫主義后期夸張的音樂形式,只追求內心最真誠的音符。
這也是為什么,在薩蒂的鋼琴音樂中,沒有龐大的氣勢、濃重的激情(他并非沒有這樣的能力),而只有簡潔平靜,卻一樣真誠動人的表達。這樣簡約質樸的音樂風格,在形式主義嚴重時代,像一股清新的春風,讓人們耳目一新,為音樂發(fā)展走進另一個階段奠定了基礎。
當然,薩蒂的創(chuàng)作里依然有自己的小偏執(zhí)。
比如他會堅持給自己的作品取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是古典樂界出了名的“標題黨”作曲家。
《脫水后的胎兒》《害牙疼的貓頭鷹》《煩人的高貴圓舞曲》《(為一只狗而做)的松弛的前奏曲》《樹林里一個胖胖好好先生的速寫與媚態(tài)》…看了這些,你還會說古典音樂的曲目名嚴肅且無聊嗎?

以及,他在樂曲上標注文字說明時,也會有不同于常人的奇特喜好。別人都會注明“柔板”“急板”等速度術語,他卻會寫上:“指尖要輕得像一只蛋”、“打開你的腦子”、“要彈得有如一只患有牙痛的夜鶯”。
聯(lián)想到他在作曲時拿著筆認真寫這些句子的模樣,真是古怪又可愛。

包括在聽音樂的形式上,薩蒂厭惡人們正兒八經地走進音樂廳的樣子。
他試圖打破人們對音樂機械化的認知,讓音樂可以成為大家生活中隨時隨地的陪伴。于是他的“家具音樂”誕生了(意思是讓音樂像室內的家具裝飾一樣自由地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薩蒂可以說是商場BGM始祖了。
在自己首場“家具音樂”演出中,薩蒂一個勁兒對現(xiàn)場觀眾們說:“嘿,大家聊聊天,不要注意聽音樂,來回走動走動!“可惜,當時的觀眾并不能get到他的意圖,還是安安靜靜地坐著,這可急壞了我們的作曲家。

除此之外,玩世不恭的薩蒂還寫過很多的樂評文章,抨擊當時的主流音樂,自然也得罪了很多人。
顯然,從十九世紀的眼光來看,薩蒂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異類”,他的音樂、思想、處事都過于個性化。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以太年輕的身體,來到了這個太老的世界。
但百年過后的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并肯定他的藝術價值。因為任何時候,對主流的反思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才是藝術進步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社恐鋼琴家古爾德:自己采訪自己
薩蒂去世幾年后,世界上先后又誕生了兩位音樂怪才,古爾達和古爾德。
我們之前曾詳細為大家介紹了“裸彈”、“假死”、試圖將古典樂和爵士樂相融合的鋼琴家古爾達,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與古爾達同期,同樣以獨特的個性與行為聞名于世的鋼琴家——格倫·古爾德。

1932年,古爾德出生于加拿大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家庭。受父母影響,他從小開始學琴,對音樂有極大的興趣,10歲就熟練掌握了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

與薩蒂和古爾達的隨性開朗不同,古爾德性格里有著很鮮明的孤獨感,但這并不阻礙他成為一名才華橫溢、獨一無二的鋼琴家;生活中的古怪與神秘,反而成為他人格魅力的有力加持。

古爾德在演奏時的哼唱和演奏會上的專屬小板凳,大概是很多人對古爾德之“怪”的最初印象。

事實上,這樣的“怪”習慣里,蘊藏的是古爾德對父母的愛與依戀。邊彈邊哼哼,源自母親從小對他的引導;而那把小椅子,則是小時候他的背受傷后,父親為他量身定做的,這把距地面僅有三十多厘米的小椅子,跟隨他參加了所有的演奏會。

而當小椅子掉了漆,骨架松動,他索性放棄了公開演出的音樂會。彼時,他的不修邊幅、奇裝異服以及在舞臺上不拘一格的表現(xiàn)受到媒體和同行的非議,他干脆在巔峰時期退了圈,不再公開演奏給人們聽,當時的古爾德,年僅31歲。
就這樣,古爾德帶著小椅子,集中精力走進錄音棚里彈巴赫。他期待在這里能逃離音樂廳里那一成不變、令人窒息的一本正經。

當然,在錄音棚,古爾德也有很多自己的怪癖:比如怕冷的他要求錄音棚必須溫暖;鋼琴必須保持合適的高度,必要時需要用木塊墊高;他的腳下也必須有一塊毛毯…
沒錯,古爾德很怕冷,哪怕在溫暖的地方,也喜歡穿得很厚實。甚至,他曾因為在暖和的天氣里穿得很厚又風格怪異,被弗羅里達薩拉索塔的警察當作流浪漢拘捕。

除此之外,古爾德是個標準的社恐人士。不喜歡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也討厭被人觸碰。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也只通過電話和郵件與人交流。那么,古爾德如何了解和認知自己呢?
事實上,他有一項很獨特的喜好或許鮮為人知:那就是通過角色扮演,假冒他人來對自己進行評價。在他的唱片說明和廣播節(jié)目中,古爾德臆造出很多音樂評論家來抨擊自己的表演。甚至,古爾德也曾扮演記者來對自己進行采訪。

不論是用音樂還是用文字的方式,在與自己溝通和對話這一方面,古爾德似乎從不厭倦。

古爾德的一生,共錄制了八十張唱片,里面濃縮了極高的個人辨識度。他演奏的巴赫自成一派,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思考,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美學。
正如薩義德曾評價古爾德:
他遠非只是一個鋼琴演奏家,還是一名特立獨行、借由演奏實踐表達復雜人文觀念的知識分子,一位跳出了音樂會模式、并以自己的生命演繹音樂的偉大藝術家。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如此執(zhí)著于遁世、孤獨與苦行的古爾德,卻依然燦爛矚目。因為他的音樂里,流淌的是自己獨特的人生理念,是留給人世的另一種解題思路。
感謝音樂家的獨特,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中珍貴的生命力。正是這股力量讓音樂不斷向前發(fā)展,也讓人們進一步領悟音樂的本質。
也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體內的那一份“奇怪”和“有趣”,那是我們在這世間獨一無二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