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12個縱隊,哪個戰(zhàn)果大?司令員很低調,名氣不響亮
四野戰(zhàn)將系列17:劉震(上)
作者:桅桿
東野先后進行過三次大的整編,組建過12個主力縱隊,其中第一批是1、2、3、4、6縱,號稱“東北五虎”;第二批為7、8、9、10縱,第三批為5、11、12縱。這12個縱隊個個是威武之師。你要問哪個縱隊最能打?這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但有一點,在東北三年解放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最出色、戰(zhàn)果最大的,在東野公認是2縱。
這個縱隊能打硬仗、敢打惡仗、善打大仗,并且?guī)谉o敗績,被譽為常勝縱隊。這個縱隊的司令員就是劉震,一流戰(zhàn)將,戰(zhàn)功戰(zhàn)卓著,卻為人低調,以至于他本人和2縱的名氣似乎都不大響亮。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低調的將軍劉震。
劉震上將
(一)長征路上,危急時刻救下開國大將
劉震是家中的獨苗,家境貧寒,5歲喪母,放過牛,當過學徒,也念過幾年私塾。他15歲參加赤衛(wèi)隊,16歲參加紅軍,是“童子軍”紅25軍的一員。劉震參加紅軍的第3天即參加戰(zhàn)斗。當時紅槍會向紅軍進攻,班長看他是第一次參加戰(zhàn)斗,年紀又小,鼓勵他不要怕,等敵人接近后再開槍,然后就猛打猛追。劉震跟在班長身邊,隨班長一起沖鋒。結果第一次戰(zhàn)斗,16歲的劉震就抓了2個俘虜,還繳到2支步槍。這是劉震初上戰(zhàn)場,就展現(xiàn)了過人的膽略。
紅25軍重建后,劉震被調到手槍團當戰(zhàn)士。手槍團不到200人,相當于當時的特種部隊,又是培養(yǎng)干部的教導隊。1934年5月,紅25軍奔襲羅田。戰(zhàn)斗結束后,手槍團召開戰(zhàn)斗總結會,徐海東軍長也參加了會議。會上,劉震對羅田戰(zhàn)斗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指出了戰(zhàn)術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徐海東聽后,非常欣賞,立即要求全軍從班到團各級都要加強戰(zhàn)術訓練。這次會后不久,劉震即被提升為224團1營1連指導員。應該說,是徐海東發(fā)現(xiàn)了這匹千里馬:作戰(zhàn)勇敢,又肯動腦子。
徐海東大將
在紅25軍長征路上,劉震被提升為225團1營教導員。1935年9月4日,紅25軍從甘肅合水縣板橋鎮(zhèn)出發(fā),向陜北根據地前進。全軍計劃當天早上5時出發(fā),副軍長徐海東帶著223團先行,軍部率225團隨后跟進。軍部集合后,參謀長戴季英給部隊訓話,一氣訓了2個小時。
這時,一路追擊紅25軍的寧馬35師騎兵團到了板橋鎮(zhèn)。負責外圍警戒的225團2營見敵立即開火。寧馬騎兵見火力不強,地形開闊,立即派出2個營發(fā)起沖鋒。戴季英當即命令紅225團團長率3營支援2營,讓1營保護軍部先走。敵由于2營大多是新兵,很快就被沖就垮了。3營匆忙上陣,抵擋不住騎兵的沖擊,很快也垮了下來,團長方炳仁犧牲。
先行出發(fā)的徐海東聽到后面槍聲大作,立即帶重機槍連轉回,以火力壓制敵人,掩護2、3營戰(zhàn)士后撤。寧馬騎兵立即向徐海東和重機槍連方向兇狠地沖過來。敵人騎兵眾多,沖擊速度快,徐海東連忙下令撤退。危急時刻,警衛(wèi)員強行把徐海東扶上一匹白馬,并狠抽幾鞭,疾馳而去。
寧馬騎兵見徐海東騎著馬,知道是個“大官”,立即組織了一隊騎兵追殺過去。劉震當時是225團1營教導員,從望遠鏡里看到敵騎兵在追趕徐海東,立即和營長韓先楚率部分戰(zhàn)士沖過去。這時,敵騎兵距徐海東只四五十米了,眼看就要追上,情況非常危急。劉震趕緊命令戰(zhàn)士們集中機槍和步槍,向尾追的敵騎兵猛烈開火,一下子打倒了6、7個敵人,其他追兵見狀掉頭逃跑。劉震和韓先楚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聯(lián)手救下了開國大將徐海東。當時誰也會想到,兩人在1955年同授上將。這是后話了。
劉震、韓先楚、陳先瑞
(二)兩次建議未被采納,部隊損失慘重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劉震任115師344旅688團政訓處主任(實為政委)。平型關戰(zhàn)役時,688團作為師預備隊,在下關鎮(zhèn)待機,沒能直接參加平型關大捷,十分遺憾。
1940年6月,時任344旅旅長的劉震,隨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2縱隊南下豫皖蘇地區(qū),與新四軍6支隊會合。后來,黃克誠率部東進淮海地區(qū)時,看到6支隊兵力不多,骨干隊伍更少,便將主力344旅留在了豫皖蘇地區(qū)。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344旅改編為新四軍4師10旅,劉震仍任旅長。1941年2月,敵人動用1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兵分2路,向新四軍4師豫皖蘇根據地進攻。在作戰(zhàn)部署會議上,劉震建議集中4師主力先殲敵一路,然后再轉用兵力打擊另一路。在當時的敵情、我情下,劉震的建議是符合戰(zhàn)場形勢的,也符合我軍作戰(zhàn)方針的,無疑是正確的。但他的意見被師首長否決,分散兵力各打一路,最終全部失利,部隊受到很大損失。
隨后,4師首長要求10旅以營為單位分散行動。劉震認為,部隊分散后,形不成拳頭,易被敵人各個擊破;同時因為電臺短缺,一旦分散指揮上十分不便,建議兵力不要分散。但這個建議又被否決。事實果如劉震所料,10旅分散后,在敵優(yōu)勢兵力進攻面前,損失慘重。其中10旅29團1營在半古鎮(zhèn)遭敵包圍,激戰(zhàn)1天,僅20多名指戰(zhàn)員突圍,其余全部犧牲或被俘。
29團的前身是344旅689團,是由紅26軍改編而來,戰(zhàn)斗力很強。這次一下就損失了1個營,劉震非常痛心,輕易不掉眼淚的他忍不住痛哭,3天3夜吃不下,睡不著。這兩次作戰(zhàn)雖然失利,但卻可以看出劉震有著敏銳的戰(zhàn)場判斷力。只是當時地位不高,又遇到個性很強的上級,沒能讓他展現(xiàn)軍事才能。
在1941年2至5月的3個月時間里,10旅損失大半,從南下豫皖蘇時的4500多人,減少到2200多人。黃克誠得知情況后,也十分痛心。但為了顧全顧大局,支持4師發(fā)展,同時也為保護10旅這支老部隊,主動提出用3師建制完整的9旅與10旅對調。1941年9月,新四軍軍部批準了這一建議。這樣,劉震又成了黃克誠的部下,任新四軍3師10旅旅長并兼淮海軍分區(qū)司令員,主要負責根據地建設。1945年9月,新四軍第3師奉命進軍東北時,劉震被任命為3師副師長。
應當說,直到此時,劉震展現(xiàn)軍事才能的機會并不多,或許是在積蓄力量。東北3年解放戰(zhàn)爭風云際會,成了劉震施展軍事才能的大舞臺。他率部在黑土地上縱橫馳騁,帶出了東野戰(zhàn)功最大的王牌軍。東北3年,才是劉震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