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筆記

五星推薦,看這本書又復習了一遍心理學史,查漏補缺心理學知識筆記。
與殺人慣犯相比,害羞更可能是突然殺人犯的特性.殺人者先前沒有暴力行為的歷史.而殺人慣犯先前有暴力犯罪行為的記錄。 另外,突然殺人犯比殺人慣犯更能控制自己的沖動。最后.與慣犯相比,突然殺人犯的被動性和依賴性表現(xiàn)為更多的女性化和雙性化的特征.標準性別魚色問卷已測量了這一點。
格式塔心理學,心理現(xiàn)象只有被視為有組成和結構的整體時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覺元素。"格式塔’'這一術語大致就是'‘形式~,‘‘整體~、"結構"或‘‘本質’’的意思。在心理上局部相加并不等于整體。
在許多情況下.你可以利用已經掌握的環(huán)境信息來幫助你進行知覺識別。 例如.當你參觀動物國時,你知道在那里更可能見到一些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動物. 比如在郎里會比在自家后院更有可能看到老虎。你的期組影響了你的知覺,這種現(xiàn)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牽涉過去知覺環(huán)境的經驗、知識、動機和文化背景等。自上而下的加工.使得高級的心理過程會影響你對事物的理解。由于記憶中存儲的概念影響對輸入信息的解釋,自上而下的加工也被稱為概念驅動(或假說驅動)的加工。
心理定勢是個體根據習得的規(guī)則、說明、期望或習慣傾向來應對情境的準備狀態(tài).知覺定勢是指在既定情境中知覺到特定刺激的準備狀態(tài)。
不知為何,當一個環(huán)境事件(如可怕的音樂)和另一個環(huán)境事件(如可怕的視覺場景)聯(lián)系起來時,你的身體已經習得了一種生理反應(緊張的心跳) 這種類型的學習被稱為經典條件作用種由一個刺激或事件預示另一個刺激或事件之到來的基本學習方式。
假設我們讓你設計一種策略,去品嘗各種不熟悉的食物的味道。如果你有老鼠的遺傳天賦,你做這事就會非常謹慎。出現(xiàn)一種新的食物或味道時,老鼠僅僅吃點。只有當它沒有感到不舒服時、才回去更多地取食。反過來,假設我們提供的食物有一種新的味道,而它確實讓老鼠生病了,它們將再也不會食用有這種味道的食物。 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味覺一厭惡學習.
大部分天オ兒童在生活上都很成功。其實這并不稀奇,因為就像我們在這一章的后面部分會講到的,IQ是對個體職業(yè)地位和收入的很好的預測變量。因此,我們不應關注天才個體是不是做得不好而應關注他們是否獲得足夠的教育支持,以允許他們的天賦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當天オ被認為是一種多維度的建構時,天才化的教育就必須更加靈活以適應學生個體的特殊天賦。
加德納認為,人們通常會在主宰自己生活經驗的智力數量上存在差異。 他非常關注探照燈式和激光式兩種智能模式的主要區(qū)別。擁有探照燈式智能模式的人們在各種智力間相對平衡。加德納指出,這種智能模式在政治家和生意人中較普遍。擁有激光式智能模式的人們則在一兩種智力上表現(xiàn)卓越。
評價的標準不一樣,在有的地方注重果實,有的地方注重花朵的鮮艷。
發(fā)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個體從受孕開始貫穿一生所發(fā)生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變化。發(fā)展心理學家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有機體怎樣以及為什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對發(fā)展進行記錄和解釋。研究者對各種能力和機能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間階段進行研究,觀察這些能力是如何被塑造的。在這里,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心理機能、社會關系以及人性的其他關鍵方面,都是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間而發(fā)展和變化的。
當人們選擇終生伴侶時,雖然他們放棄了多樣化,卻收獲了安全感:當人們退休時、雖然他們放棄了地位,卻得到了悠閑。同樣重要的是,你不能把發(fā)展看成是一個被動的過程。
老年人大腦中可能活躍的部位,在年輕人的腦中卻是不活躍的部位。而且還發(fā)現(xiàn)這些區(qū)域越活躍,老年人的再認記憶表現(xiàn)就越好,兩者之間呈正相關。老年人是晶體智力,年輕人是流體智力。
一生的八個發(fā)展階段
A信任對不信任,在埃里克森提出的第一個發(fā)展階段中、兒童需要通過與照料者之間的交往建立對環(huán)境的基本信任感。信任是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系的自然伴隨物,因為父母為兒童提供了食物、溫暖以及由身體接觸帶來的安慰。但是,如果兒童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經歷不一致的回應,缺乏身體的接觸和溫暖的情感以及照料者經常不在身邊,兒童就可能發(fā)展出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B自主對自我懷疑,伴隨著走路的發(fā)展和語言技能的出現(xiàn),兒童探索和操縱客體(有時是與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隨之面來的是一種安全的自主感和成為有能力和有價值的人的感受。相反,在第二個階段中過分地約東和批評兒童可能導致他們出現(xiàn)自我懷疑。同時,要求過高(如過早或過嚴格的“如則訓練”)可能阻得兒童征服新任務的韌性。
C主動對內疚,在學前期結東前,發(fā)展了基本信任感的兒童能夠主動生智力或運動行為。兒童首先培養(yǎng)對當前環(huán)境的信任,然后培養(yǎng)對自己的信任。父母對兒童自己主動發(fā)起活動的反應方式,要么促進了自主感和自信感,這是兒童下個發(fā)展階段所需要的:要么導致兒童產生內感,使他們感到無力進入成人的世界
D努力對自卑 ?到了小學階段,如果兒童順利解決了之前的發(fā)展危機那么現(xiàn)在他們就不僅僅是隨意地探索和試驗了,而是準備系統(tǒng)地發(fā)展各項能力。學習活動和體育活動為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運動技能提供了場所,與同伴的交往為兒童提供了發(fā)展其社交技能的機會。 努力追求這些技能使兒童感到自己有能力。但是,一些兒童更多的是作為旁觀者面不是參與者,或者他們經歷了太多的失敗以致于產生了自卑感,導致他們無力去面對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要求
E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階段的基本危機是要對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這種混亂中發(fā)現(xiàn)自己正確的同一性。解決這個危機使個體培養(yǎng)出對自我的一致感:如果失敗則導致青少年缺乏穩(wěn)定、核心的自我形象
F親密對弧獨,成年初期的危機是解決親密和孤獨之間的矛盾、即發(fā)展對他人做出充滿情感、道德和性的承諾的能力。做出這種承諾要求個體克制一些個人的偏好,承擔一些責任,放棄些許隱私和獨立。如果個體不能成功解決這個危機,則很可能導致心理學意義上的孤獨感和與他人交流的無力感
G繁殖對停滯,下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機出現(xiàn)在成年中期,被稱為是繁殖感。3040歲時個體把對自己和伴侶的承諾護展為對整個家庭、工作、社會以及后代的承諾。沒有妥善解決之前發(fā)展階段中的危機的個體,現(xiàn)在仍然沉于自我放縱之中,質疑以前的決定和目標,不顧安危地追求自由和無拘無東的生活。
H自我整合對絕望, 成年后期的危機是自我整合和絕望。成功解決前幾個階段的危機使成人可以回顧往事而不留遺憾,可以享受一種圓滿感。如果以前的危機仍未解決, 愿望仍沒有實現(xiàn)、那么個體將會產生挫折感、絕望感和自卑感
兒童的氣質與父母行為之間相互影響,產生出諸如依戀等發(fā)展結果:父母改變兒童多少,兒童就會改變父母多少。
參加日托對兒童的智力和社會性發(fā)展能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是,參加日托的兒童在標準化測驗中成績較好,如記憶和詞匯方面。消極的影響是,參加日托的兒童在班級中經常會表現(xiàn)出社交和行為問題。然面, 出現(xiàn)社交問題的可能性主要取決于兒童所參加的日托的準確類型。
驅力和誘因有一些動機看起來很簡單:如果你餓了,你就要吃東西;如果你渴了, 你就要喝水。最重要的行為是由內驅力激發(fā)的。行為不僅僅是由內部驅力所激發(fā)的。行為還受誘因所驅使,誘因是指外部的刺激和獎賞,它們與生理需要并無直接聯(lián)系。不妨將《綠野仙蹤》作為心理學研究動機的一個例子。 桃樂茜與她的三個伙伴克服困難,始終堅持與敵人作斗爭,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翡翠城。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期望翡翠城的巫師賜給他們想得到的東西。 但是這個神奇而智慧的巫師讓他們明白了.不是他而是他們自己才有能力來滿足他們的愿望
悲觀的歸因方式的焦點是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內因導致的。而且,認為造成這種失敗的不良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是穩(wěn)定、具有整體性的它從不變化而且會影響所有的事件”。樂觀的歸因方式把失敗看做是外部因素的結果、如“考試不公平”以及是不穩(wěn)定的或可變化的和特定事件的結果,“如果我下次更加努力的話,我就會做得更好,并且這個挫折不會對我完成其他重要的任務產生影響。
人本主義學派從整合個體的個人經驗和意識經驗及成長潛能的角度理解人格, 其核心是強調自我實現(xiàn)的驅力。自我實現(xiàn)是指個體不斷努力開發(fā)自身才智與能力,實現(xiàn)個人內在潛能的傾向。這部分將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如何提出自我實現(xiàn)的概念,以及人本主義理論與其他人格理論之間的區(qū)別。 人本主義強調充分發(fā)揮自我潛能。人本主義直接關注生活的不斷改進一使得生活更美好,而不是反復咀嚼那些本應該壓抑的痛苦經驗。人本主義觀點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能力認識到其全部潛力
自我經驗分為三個部分:物質我(與周圍物質客體相伴隨的軀體我)、社會我(關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意識),以及精神我(監(jiān)控內在思想與情感的自我)。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自我的一部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朋友或家庭成員一一自我的一部分一一受到打擊時人們會做出防御性反應。
一個人的自尊是對自我的泛化評價,人們的自尊水平各不相同。 我們前面已經指出基因對人格的其他方面有重要影響,所以毋庸置疑,自尊的差異也受基因的影響:人們天生具有低自尊和高自尊的傾向。然而, 環(huán)境因素對自尊的影響也很重要。例如,人們對自己的外表滿意與否影響到他們自我報告的自尊。自尊不同,人們對自身社交能力的認識也有所不同。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社會關系良好,而低自尊的人通常會懷疑自己的社會價值
正強化策略 當出現(xiàn)某種反應之后馬上給予獎賞,這個反應就會傾向于重復出現(xiàn). 而且反應出現(xiàn)的頻率也會增加, 可提高所希望的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以替代某種不希望出現(xiàn)的行為。將正強化運用于嬌正行為問題的努力已經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當不能確定什么情境造成了不良行為的強化時,消退法是非常有用的。首先仔細分析情境以確認強化物、然后,在不良行為出現(xiàn)時通過某種方法撤銷這些強化物實施這一程序時,在相關情境中任何一個可能不經意地給被治療者的行為以強化的人都需要進行合作,這樣一來,消退程序才可能使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下降,或最終完全消除這種行為。當小孩希望通過淘氣調皮獲取大人老師的注意時,我們不應該強化這一反射。而是去削弱它。
社會學習理論家擴大了行為治療的范圍,他們指出,人類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就可以發(fā)生學習。通常,你會通過觀察生活、電視或電影中他人的經歷來學習和應用原理到新經歷中。社會學習療法通過設計特定情境, 讓來訪者觀察到,榜樣在該情境中因表現(xiàn)出適應性的行為而得到強化,進而矯正來訪者的問題行為。這種替代性的學習在幫助來訪者克服恐懼癥和學習社會交往技能方面很有價值。我們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已經說過,社會學習理論的發(fā)展很大程度,我們該如何去看電視中的社會學習療法,這也是為什么對于兒童卡通片的過審非常需要重視,小孩子們不太能理解動畫中抽象人物的一些再行為和現(xiàn)實中行為的差距。父母給兒童去挑適合他們觀看的動畫片是不是一種過度干預的行為?站在父耳的角度是去保護,站在孩子的角度,這與1984中抹去壞的詞匯有什么區(qū)別。也許這個度的把握右年齡在什么年齡應該去保護他們什么年點齡又該讓的他們獨立。
告訴自己你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成為那樣的人:你認為自己應該做什么你就會那樣去做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最基本的假設
羅杰斯學派治療的任務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使來訪者在那里能夠學習怎樣提高自己并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
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的關鍵之處在于,僅僅以運氣(即隨機分配的形式)決定了參與者的角色是獄警還是因犯。角色創(chuàng)造了在監(jiān)獄情境中行之有效的地位和權力差別。 沒有人告訴參與者如何扮演角色。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在他們原先的社會互動中就體會過這種權力差別:父母與子女、教師與學生、醫(yī)生與病人、老板與工人、男人與女人的互動。他們只是針對這一特定情境修正和強化了他們原先的行為模式。每個學生都可能扮演過其中的一個角色。很多扮演獄警角色的大學生都報告說他們也很意外,為什么自己這么容易地把支配別人當作一種享受。只要給他們套上制服,就足以把溫文爾雅的大學生變成咄咄逼人的獄警。當你碰巧擔任或者擺脫不同的角色, 你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呢?你的自我感在哪里結東,社會認同感在哪里開始?
郁陌生的商店或者火車站你能幫我看下東西嗎?這實際是一種與責任分散化相反的運作方式.將所有責任托于一人。還是說用我們的話得到人們的允諾,他人便有遵守諾言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