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桿穿甲彈的彈托,是什么時候與彈芯分離的?

長桿穿甲彈是當今最流行的動能反裝甲彈種。有人把長桿穿甲彈形象地叫做穿甲大鋼釘,似乎是很有些道理的。其實最早的動能穿甲彈芯,大多數(shù)就是含鎢和錳的次口徑大鋼釘。二戰(zhàn)以后仍然存在大量的鋼芯穿甲彈。比如直到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伊拉克方面的裝甲部隊配備的仍然全部是鋼芯穿甲彈!結果在鎢合金穿甲彈甚至是貧鈾彈面前,自然是大敗虧輸?shù)慕Y局。受到這個教訓,海灣戰(zhàn)爭后各國的裝甲部隊,再沒錢也要至少配備鎢合金動能穿甲彈了。隨著動能穿甲彈的長徑比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當代的大多數(shù)坦克和反坦克炮發(fā)射的,已經(jīng)是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這種彈藥由次口徑的飛行彈體部分和脫落部分共同組成。飛行部分主要由風帽、被帽、彈體和尾翼等組成。彈體通常由優(yōu)質合金鋼、鎢合金,

或鈾合金等材料制成。尾翼有5到6片,起氣動穩(wěn)定飛行的作用。脫落部分包括彈托和彈帶等。彈托大多由2到3瓣的鋁合金材料制成,用彈帶和緊固環(huán)固定。發(fā)射時,彈托用來支撐彈體和在炮膛內密閉火炮氣體,飛出炮口后,在空氣阻力作用下自行脫落。與其他穿甲彈相比,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具有更高的初速和長徑比,飛行速度損失小,大著角撞擊目標時不易跳飛,貫穿能力強,是對付復合裝甲和反應裝甲的有效彈種之一。對這種發(fā)射有再分離的次口徑彈藥來說,彈托是獲得發(fā)射藥能量加速度的必須組成部分,而一旦彈丸飛出炮口,彈托獲得推力加速度的作用將快速消失。而炮膛外空氣阻力的反作用力會瞬間到極致,因此彈托和彈芯分離的時間點以剛剛出炮口這個時間點為最優(yōu)。

而通過對坦克發(fā)射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的高速攝影實拍證明,現(xiàn)代長桿穿甲彈的彈托也確實是在剛剛離開炮口就開始分離脫落,只剩下高密度的長桿穿甲部分高速向目標飛去。而彈托完全和長桿分離的距離,距炮口也不過在2到3米之內。也就是說,彈托和穿甲體破裂分離的時間,不過在出炮口的0.001秒之內。那么彈托是如何確保一出炮口就一定會分離呢?這就在于彈托本身在制造時就提前做成2瓣到3瓣,在做成完整的穿甲彈時,再用彈帶或彈箍把彈芯和彈托嚴絲合縫地裝配在一起;彈芯一般上面有螺絲,與彈托的結合就非常緊密,不會被發(fā)射藥推進的瞬間讓兩者在炮管內部就分離。而一旦出了炮管,固定兩者的彈帶會被高速摩擦消耗掉,這樣彈芯和彈托之間的緊箍就沒有了。而彈托前面有巨大的迎風阻力面。

此時出炮口的瞬間會極大地撕裂本來就是幾瓣的彈托。因此彈托會瞬間分離而不影響彈芯下一步的高速飛行。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現(xiàn)在長桿穿甲彈的彈芯越來越長,而平時用鋁鎂合金制作的彈托,已經(jīng)出現(xiàn)超重的現(xiàn)象,因此當今的最新彈托有用更輕更堅固的碳纖維來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