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往事
往事如煙,記憶如同殘存在枯樹枝頭上的幾片葉子,風兒輕輕一吹,不經(jīng)意間便飄散在歲月的荒野里。
——題記
李園是西南師大一處學生宿舍。之所以稱之為“李園”,我想大致是取自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成語典故的寓意吧(另有一處學生宿舍稱之為“桃園”)。我們在李園六舍和七舍無憂無慮快活自在地渡過大學時光,至今回想起,仍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我們班同學主要來自四川的達縣地區(qū)(達縣、大竹、鄰水、渠縣、宣漢、南江、巴中、萬源)宜賓地區(qū)(宜賓、屏山、南溪、高縣)瀘州地區(qū)(瀘縣、江陽)和重慶市(北碚、合川、江北縣、江津、綦江)、萬縣地區(qū)(萬縣、梁平、忠縣)、涪陵地區(qū)(涪陵、南川、豐都、墊江)、黔江地區(qū)(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都是師范委培生(哪里的生源,就必須回原籍安排工作),學的是地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大多數(shù)回去充實教師隊伍。后來,也有不少“跳槽”轉(zhuǎn)行或考研的,當了公務員、國企高管、校長和大學教授,比起現(xiàn)在的大學生來算是幸運的了。
記憶中的西師校園確實很美,猶如一位清純的大姑娘優(yōu)雅地躲藏在巍巍的縉云山麓,羞答答地不肯讓世人一睹她的芳容。整個校園被綠樹翠竹包裹著,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不得不佩服選址建校時的匠心獨運。當記憶沉淀落下塵埃,多年過后回到西師,學校已幾經(jīng)變遷,見縫插針擴建了不少高樓,開通了校園交通車,合并了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原總參五一研究所同時撤并,更名為西南大學。再也無法尋覓往昔清新自然寧靜淡雅的小資情調(diào),替代的是現(xiàn)代繁華擁擠喧囂快節(jié)奏……
剛?cè)雽W時,記得是從西師大正大門踏進校園。大門很氣派,一條寬闊的公路從門前經(jīng)過,隔著公路是幾株高大的黃桷樹。這里是留影的最佳地方,凡是西師的畢業(yè)季沒有不在此留影紀念的,我的照片在幾次搬家時不知散落在哪個角落了,但那一美好瞬間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進入校園,正面是一個小花園,花壇的中央是一座高大的毛主席漢白玉雕像,背后是一處寬闊的石階,拾級而上,便來到有些年代的建筑,樓層不高,并列兩排,外墻布滿了爬山虎藤蔓,像綠色的城堡,給人以厚重感。這里有行政處學生處等辦公室,我們在這里報到,分配好學生宿舍,高年級的師兄熱心地帶路,走過一段密密匝匝的林蔭大道,穿過一條微微起伏的小道便來到李園宿舍樓,開始了我夢游般的大學時光。
之所以稱之為“夢游”,就仿佛做了一場夢似的,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沒去做,只盼草草畢業(yè),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度日。若把西師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如此優(yōu)雅靜謐的校園只留下我形單影只的身影,凄清悲愴。當青春萌動,開始動了凡心,轉(zhuǎn)眼卻到了畢業(yè)各奔東西的時候,留下一絲遺憾,我要用淚水洗去我失落的靈魂。
李園的環(huán)境還算一般,沒有李樹,只有一些柑橘樹和雜樹,我們在李園七舍住了一年后搬到六舍,宿舍對面是五舍(女生宿舍),只隔著一個壩子和通道,這給我們“打望”提供了方便。閑得沒事的時候,三五個男生圍坐窗前打量走過路過的女生,吹著口哨起哄,不亦樂乎。
不值一提的是,我就是一個松松垮垮得過且過的“混世魔王”,自從進入西師的那天,就沒安心讀書。國家給每個師范生每月有生活補助,月初發(fā)飯票,我食量大得驚人,飯盆號稱“李園第一缽”,下半月老是出現(xiàn)“虧空”,只好厚起臉皮找老鄉(xiāng)和女同學支助,偶爾也給老師用鋼筆楷書抄寫論文賺點“外快”,拿來抽煙喝酒或補充伙食,以此度日。反正是委培生,都得回原籍安排工作,吃不愁,工作不愁,到也快活自在。記得我們的口號是,60分萬歲,61分浪費。偶爾也去圖書館站個座位,只是裝模作樣罷了,醉翁之意不在酒,打望美女而已,挑燈夜戰(zhàn)往往是期末大考前夕,仿佛回到高考復習沖刺的場景。回想起來,實屬不應該,真是浪費大好青春。書到用時方恨少,工作以后才知道知識和能力欠缺,力不從心,悔之晚矣。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我的自學能力,讓我終生受用。
值得一提的是,特別能“鬧騰”。教室之外便是我們用武之地,籃球場足球場健身房小酒館是我們的戰(zhàn)場,“沱牌杯”、“錄像杯”是我們的盛典,忙忙碌碌,揮灑汗水,樂此不疲。喝酒鬧騰是激情沖動和釋放,讓青春無悔,唯有杜康!“每周一鍋”粉墨登場,以寢室為單位搞得熱樂,有時也客串,有的還邀請友好寢室的女生共飲。一到周末,室友們便分配任務,買菜買酒買煙買佐料,錢少素菜居多,油水也少,用煤油爐燒制的小火鍋,美其名“每周一鍋”。那時總覺得美滋滋的,很是滿足,現(xiàn)在富裕了卻再也無法找到那種幸福感。
特別一提的是,有幸結(jié)緣和藹可親的班主任老師,他剛從蘭州大學畢業(yè),比我們大不了幾歲,亦師亦友。亦師,他傳授我們植物地理知識,科屬種,讓我們認識了大千世界植物的多樣性復雜性規(guī)律性。縉云山野外植物實習周,感知植物垂直分布地帶,從地理學角度理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蘊含的規(guī)律,也見識了老師的“海量”,從此結(jié)下不解之緣,至今還時常聯(lián)絡,飲酒作樂。亦友,他總是放下老師架子,和我們一同下小酒館,談人生,談江湖(偶爾也談賺錢,讓我汗顏)。我清晰地記得,畢業(yè)時他給我這樣的留言:“人生路千萬條,何必走那獨木橋!”,至今我都沒整明白是啥意思?哪天喝酒時我一定得當面問個清楚。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anwen/vbjopkqf.html
李園往事的評論 (共 5 條)
- 心靜如水 推薦閱讀并說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