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海會寺

在一個晴朗的夏日,興致勃勃乘車到星子海會鎮(zhèn),再打出租車至山腳下,一條狹窄的水泥路蜿蜒通向原九江海會師范學校校址,蹣跚上山,一路上渺無人煙,道路兩旁雜草叢生,山中幽靜的只聞潺潺溪流回蕩在空山翠谷。循幽徑盤山而上大約半個多小時,抵達半山腰九江海會師范學校原址,徜徉在灰白色青石校舍教學大樓前,四周寂靜悄無聲息,仿佛連空氣都窒息了,早已經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事事休,唯有樓前清泉石上流,水落石出,溪水跌宕起伏奔向山下匯流成河。在這炎熱的夏季,山中氣候宜人,風輕云淡,好一個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
改革開放初期,因為中小學教師稀缺,八十年代在海會鎮(zhèn)原共大分校原址興辦了一所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從各中學考試招收優(yōu)秀學員入校學習,紅紅火火辦學十年后解散,部分并入九江職業(yè)大學師范學院。這次陪朋友重游半山腰的母校故地,朋友曾這里求學三年度過了最美好的青蔥年華,結伴而行,重游故地校址和海會寺感慨萬分。
如今九江海會師范學校早已遷徙不知所終,后來成為高干療養(yǎng)院也搬遷了,海會寺距原九江海會師范學校大約五百米,要不是朋友在星子海會鎮(zhèn)就讀九江師范學校,還真不知道海會寺鮮為人知的傳奇色彩,于是順道探訪了海會寺。
海會寺依廬山五老峰,遙望煙波浩瀚的鄱陽湖,靠山面湖,拾階而上,巨大青石壘起半圓大門題雕刻海會寺三字,穿門而入,寺門題額為“真面目”是清末公車上書要求維新變法發(fā)起者康有為手跡,山門外有一半月形蓮池,圍以石欄,欄桿精雕細刻“虎溪三笑”、“水漫金山”等十幾幅栩栩如生佛教故事的石雕,入門為念佛堂,階下種植了闊葉如掌觀音蓮,正是荷花亭亭玉立的季節(jié),清香撲鼻而來。
廬山海會寺曾經是江西廬山山南“五大古剎”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一座寺廟,走近千年的古剎,曾經繁華喧鬧,如今荒蕪凄涼形成鮮明對比,就在觸摸青灰色寺廟墻壁一瞬間,夏日清風送爽,古樹蔥郁,風打枝葉窸窸窣窣,心頭無法釋義寺院冷落寂寞之感傷。難道這就是傳說中廬山五大古剎的海會寺?寺院香火冷清蕭條,灰色的墻院破敗凋敝,斑駁墻面廟宇搖搖欲墜,就像沒有支架的軀體,仿佛風一吹就會倒塌。曲徑通幽處草叢樹林中,青綠色的芭蕉樹蓬勃如傘。曾經千年古剎海會寺高僧云集,還有高官匯聚,以及學生爽朗的讀書聲最終銷聲匿跡。海會寺歷經滄桑,在歷史煙云中消了紅顏,像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廢墟殘壁中哀憐,仿佛栩栩道來曾經的興旺與衰亡……
一千多年前宋代有僧人在此建茶庵,僧人與人為善,傳播佛法善有善報,同時也播下了善果,在炎熱的夏季,僧人在山下搭棚擺下山泉泡制清涼茶水免費為行人解渴,至今附近老一輩的人還習慣地稱此地為"茶庵"(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大約400年前,明朝萬歷年間,一個身披灰白色袈裟西來的和尚興建了一座海會庵,取百川匯海之意“海會”,后來海會寺歷經戰(zhàn)火幾經廢建。
清末光緒年間,又風塵仆仆迎來了一位叫至善的和尚,他斫木伐竹,蓋茅棚獨居??梢韵胂笠粋€苦行僧山水為伴,一身灰白色袈裟,與世隔絕,青燈一座,在木魚聲聲中虔誠修行,積善成德,這需要多大信念支撐獨守寂寞的清苦生活。
再后來姑塘驛官魏興林每次乘船經過鄱陽湖,遙望五老峰,只見云霧繚繞,風光奇秀,終于有一天,魏興林棄舟登岸尋至五老峰下,在山水密林中茅棚里看見有一老僧正靜坐參禪,他不禁肅然起敬。待老僧坐禪已畢,他虔誠與之交談,愈益佩服,忍不住跪下就拜,尊之為師。魏興林拜至善為師后,決定捐出巨款,重建海會寺。重建后的海會寺佛殿宏敞,藏經閣華麗莊嚴,寺田三百多畝,山場廣大,吸引了八方香客和游人朝拜,山中煙霧裊裊,香火極盛。
海會寺最著名的三層藏經閣,藏經閣保存普超法師血寫的《華嚴經》81卷。
普超,江西九江都昌人,俗名戴圣謙。普超和尚曾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棄妻兒空門,憤而削發(fā)為僧,拜至善為師出家海會寺。可以想象到一個人對極貧極弱封建王朝極度的失望。歷史也證明康有為的變法脫離了民眾最終失敗,他本人后來淪落為?;逝桑荒軓氐淄品饨ㄍ醭瘜V企w制的變法是不可能成功,中國淪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普超看破紅塵,他骨子里保留中國封建社會優(yōu)秀知識分子達則兼顧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普超皈依佛法尋入空門,為表示對佛教的虔誠,一介書生掩關閉戶,弘揚佛法,獨居禪房,用自己的鮮血抄寫經書超度靈魂,可見普超和尚對現(xiàn)實極度的叛逆和絕望,滴血成書十五載,也是對黑暗腐朽封建社會血淚控訴,書成后因失血過多仙逝,年僅45歲。
這部血色殷紅的《華嚴經》感動了很多名人??涤袨?、梁啟超、羅家倫、吳宗慈等名人都在這血經上寫有有題跋,高度贊揚了普超對于宗教的獻身精神。這些血經血色殷紅,字法端秀,小楷書寫,字徑半寸有余,被寺僧視為珍寶,用白果樹盒貯存藏經閣中,現(xiàn)仍珍藏在廬山博物館。
海會寺在抗戰(zhàn)前之所以名聲顯赫,蔣介石在此興辦廬山軍官訓練團五年。其目的是從思想上為國民黨高級軍官和黨政要員洗腦,剿滅活躍在江西井岡山根據地共產黨領導下中央紅軍,軍官訓練團基地距海會寺五百米左右,當時建有30棟堅固青石樓房,先是訓練中下級軍官,后來訓練校級以上的高級軍官和黨政要員,當時的海會寺高官云集。當日本侵華戰(zhàn)火燒到廬山腳下,軍官訓練團基地卻成為抗戰(zhàn)一個堅固據點。
歷史不會忘記1938年夏天,日軍進攻廬山,這個舉世聞名歷史文化名山,在中國近代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中,卻上演了一幕感天動地的壯劇,廬山保衛(wèi)戰(zhàn)整整堅持了近9個月,創(chuàng)造了中國抗戰(zhàn)史上孤軍抵抗日軍的奇跡,在中國史冊上留下了氣壯山河的一頁。軍官訓練團基地成為日本飛機轟炸首要目標,基地葬身在一片火海之中,海會寺及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建筑被日軍炸彈夷為平地,軍官訓練團堅實青石結構的教學大樓校舍化作一片廢墟,30棟樓房僅剩下3棟。
漫游山林,靈魂行走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一恍惚,心靈被堅固青石樓房在炮火中轟然倒塌的景象所震撼,一個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眼前一座座殘墻瓦礫組成了荒蕪的廢墟,沒有了原有的壯觀與華麗,只剩下一片空白,還有荒蕪可怕的寂靜,長滿青苔青石殘壁四周灌木草叢中,零星綻放五顏六色無名的花朵,她們無意爭芳斗艷,仿佛祭奠長眠此地抗日英烈,似有無限的凄涼在荒野中瘋狂的滋長。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英烈們的身影已漸行漸遠,他們慷慨赴難的壯舉和氣概,永存于匡廬的山水之間。
抗戰(zhàn)勝利后,海會寺得到修復,但規(guī)模及氣勢大不如從前。共和國建立后,在原軍官訓練團3棟樓房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廬山共大分校,廬山共大分校解散后又興辦九江海會師范學校,一大批風華正茂師范學生朗朗讀書聲回蕩在山谷,十年中師,為九江市縣培養(yǎng)了一大批中小學骨干教師,如今仍然活躍在三寸講臺教書育人。
蘇東坡游廬山西林寺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戊戌變法發(fā)起人康有為先后兩次游覽了海會寺,據說第二次重游海會寺題寫了“真面目”門題。近來媒體曝光,廬山名剎海會寺住持變更及拆遷開發(fā)過程中的各方沖突,逐步進入公眾視野,各方爭端雖未明朗,但拆遷開發(fā)戰(zhàn)略似有箭在弦上之勢。高懸廬山“真面目”匾額的海會寺,如今卻上演了各執(zhí)一詞的“拆遷真面目”。海會寺院原尼眾都被悉數遣散,只剩一位侍者道宏法師陪伴在側,衣單費和供養(yǎng)全部斷絕。寺院內則是凋蔽殘破,家具散落各處,寺院大殿門戶也被緊緊鎖閉。各方利益博弈,海會寺文物古跡奄奄一息,誰來拯救近千年古剎還歷史真面目。
軍官訓練團原址被日本飛機炸毀、廬山共大分校成為歷史一瞬間、十年中師曇花一現(xiàn)、高干療養(yǎng)院曲終人散,盛極必衰,曾經的熱鬧喧囂,早已消失在時空的塵埃之中不留絲毫痕跡,還有即將遺忘的千年古剎海會寺。魯迅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千年古剎具有極高文化審美價值,軍官訓練團廢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有價值的文化古跡很有必要修復保護起來。
廢墟召人奮進!
未來的輝煌,
一切都建立在廢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