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清:抱樸含真的謙謙君子

玉米葉畫《小橋流水人家》作者:趙廣清
趙廣清:抱樸含真的謙謙君子
——記玉米葉書畫藝術創(chuàng)始人趙廣清先生
本文作者 賦蘭聽雪
【關鍵詞】 趙廣清 自然 藝術 財經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眼神是清澈的,面容是慈祥的,腰身是謙恭的,心底是平和的,靈魂是寧靜的。 上下沉浮一輩子就像泡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不論承受怎樣的煎熬痛苦,都不濃、不淡、不悲、不喜、不爭、不墮,永遠散發(fā)著自然的馨香。每當走進趙廣清先生的藝術研發(fā)中心,總是被他那自然天成,抱樸含真的謙謙君子風范所打動,被他那世界首創(chuàng)的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玉米葉畫所吸引。他對藝術最虔誠的尊敬以及對事業(yè)孜孜以求的不竭動力,正是他對自然的癡戀。他用最真誠的態(tài)度面對藝術、面對人生,也用最樸素的藝術語言描繪著最蕩氣回腸的大千世界,將萬物靈氣匯聚于筆端,在提筆運墨之間彰顯著中國畫所獨具的自然神韻和精神境界。(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我在讀古詩時常常喜歡將詩文在腦海里勾勒成場景,但那只是淡然的無以附著的毫無生趣的圖景。而今品讀趙先生的鄉(xiāng)土風情系列玉米葉畫作,竟然品出了一種久違了的親切悸動,畫中有王維的“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有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有杜甫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那是大地和田園的氣息,是幾十年的書畫創(chuàng)作積淀對自然本真的深刻體悟在他筆下自然流淌的真純味道。趙廣清先生十分隨意地勾勒出的他心中的畫景,無需冥思苦想,更無需采風寫生,那些畫面,就像他的腦眼手一樣熟稔,是根植在他靈魂深處的土壤,肥沃、真實、厚重、廣袤。因此,他的畫作意境淳樸、恬靜、明朗、空靈,絕沒有矯情、矯飾、造作的痕跡。人們在觀畫時最渴望能接觸到的就是這種精神內涵,因為只有這種真純美才能同自然界的美相一致,才能使人得到心靈的飛躍和美的升華以及美的享受,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禮。那些田野、村舍、石碾、腳印、轆轤、糧倉、柵欄、野草、飛鳥的物象,傾瀉于他的筆端,在玉米葉獨有的光澤中,完全是鮮活生命的再現,隨著畫面的鋪陳,我發(fā)現了一種個性化的底蘊:樸素和本真!
趙廣清先生描繪的這些雖然都是農家最最平常的事物,但一經他的筆觸,竟給人以清新樸素真純的心靈共鳴。它像一首首田園組詩、又像一曲曲俚俗小調;它是一幀幀成長的畫軸,也是一串串心旅的印記,是畫家真情實感的再現,也是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和記錄。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構思文里,趙先生這樣寫道:記得我從上學起就淌水過河,一下雨房前屋后一片汪洋,上學出入就得游泳,經常死里逃生,被淹得死去活來。直到高中畢業(yè),也沒有橋和船。觀彩虹和水中的游鵝,在夢中出現了彩虹似橋,鵝似船,夜半笑醒。野夫頑,仙人遙指從藝路,小橋流水家園。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童年少年艱苦的人生經歷,不僅造就了他今天的藝術成就,也造就了他純真質樸的性格特征。趙廣清先生1957年出生在吉林市永吉縣趙家?guī)X村,在那個“瓜菜代”的年代,父母白天去上工,姐姐去上學,家里就他和悠車中的小妹,小妹有瓶蓋大小的餅干一塊,他什么吃的都沒有,餓了就到河邊捉青蛙燒了吃。學校在24里地外,過河是去學校的必經之路,河上沒有橋,他和同學們只能游泳過河。每逢雨季,河水瘋長,水性不好、膽小體弱的同學經常被大水沖走。每當看到同學游不動或下沉,他從不考慮自己的安危,馬上游過去連拉帶托把同學帶上岸,控水,人工呼吸,竭盡全力滿腦子就是救人,由此也練就了好水性,那些年救了幾十人,鄉(xiāng)親們都夸他是好樣的。走向工作崗位后,他依然篤實真誠,不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拼命工作,勤奮專研,樂善好施。有很多學生交不起學費,他就免費教,家遠沒地方住,就讓學生住家里。一個月幾十元的工資,既要養(yǎng)家糊口又要買資料搞藝術研究還要接濟貧困生,家人不理解,他就一次次和家人擺道理;生活困頓,也都笑哈哈的挺過來了。五十年磨一劍,在2013年全國第八屆民博會上,他的玉米葉畫獲得了銀獎,每幅畫作都價格不菲,可謂轟動全場,官員商甫、市民村夫、婦孺媒體,流連驚贊,爭相訂購收藏。雖然名氣日盛,但他依然還是葆有著樸實純真的情懷,衣著簡樸,飲食簡單,樂于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百姓喜歡的藝術珍品。如今,我們在他的書畫作品中品到的是自然天成的韻味,是他將故鄉(xiāng)的風貌最經典、最精彩的部分,“挪移”到了尺幅之上,這當然不是照搬,而是一種生動的、完美的藝術再現!尤其是他的玉米葉畫中獨特自然的光彩神韻深深地吸引著觀賞者,尋其究理,都是因為他的根扎在泥土里,從泥土里吸收到最豐沛的營養(yǎng),故而他的表達就少了矯揉造作之態(tài),少了苦心孤詣的布局。信手拈來,一童一嫗,一村一樹,皆萌發(fā)著生命的朝氣,飄逸著玉米葉的馥郁……
“任舉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觀賞他的畫作,所散發(fā)出的那種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勾人魂魄的形式美,恬靜樸拙的內容美,鮮明獨特的個性美……是他的思想、為人,樸素和純真所帶來的獨具的藝術感染力,也是他憑借五十多年扎實的基本功和藝術素養(yǎng),駕輕就熟地在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等各領域穿梭,既在繼承傳統(tǒng)中超越傳統(tǒng),沖出已經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意識超越升華自我,又不誖離中國畫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兼收西畫的神韻,體現著他對藝術創(chuàng)新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后,還能不墨守陳規(guī)不斷尋求不斷翻新前所未有的表達形式,在出乎人們意料的想象中發(fā)明了玉米葉書畫藝術新形式。在趙廣清先生看來,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核心思想就是抱樸含真,天人合一,天地萬物和諧共生。他說,中華千年歲月,把歷史文化注入美的哲學里,把傳統(tǒng)和親歷的故事描繪進入作品里,伴隨著各種情感與各式的色彩人生,構成作畫的靈魂激情,成為畫家的信仰、追求和歸宿。畫中要反映文化、藝術、激情,并且必須用文化、藝術、激情作畫,才能動人動心,賞心悅目,沁人心脾,給善良的人們以美的熏陶和美的追蹤。每一件成功的玉米葉藝術品,都應表達我和大眾共有的創(chuàng)意與默契。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那么當一個藝術家在對中國繪畫精神、中西畫造型語言規(guī)律有了充分理解和把握后,能高度重視、和諧統(tǒng)一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涵及當代人文精神充分體現在作品中,就會引起強烈的共鳴,進而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熏陶和啟迪,這樣的畫作能不受到追捧和歡迎嗎?
細細品讀趙廣清先生的各類作品,不論在宣紙、絲娟、玉米葉還是玉米泥上,你會看到“自由而中矩,無意中而得意”;不論是使用毛筆、紙團、雙手還是“電筆”,都可以看到一個樂于實踐,勇于探索的藝術家怎樣求變, 怎樣“跡受之于手,手受之于心,心受之于自然”,怎樣體現出中國水墨畫的筆墨精髓和審美情趣、西畫的光影精到和造型別致。有幸觀賞到趙先生作畫,在一大群觀賞者的眾目睽睽之下,他稍加沉吟即進入了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中,眼里光彩四溢,臉上笑容綻放。只見筆如游龍、逸興遄飛,無酒自醉,村舍草木、菜園水鴨一蹴而就——《家園》的美攝人心魄。蓋因他將家園的大美銘刻于心,將對家園的大愛凝鑄于魂,真情自然流露而無需刻意追求。更因為自然是本真與率真的釋放,是筆與紙墨的有機契合,是對東西方文化的綜合理解兼容,是精神情感與審美需求的最自由最樸素最奔放的存在態(tài)式,是他靈魂深處揮之不去的夢想與祈望。他向自然敞開胸懷,用真情真意淋漓盡致地揮灑畫魂。而釋放前不懈的廣取博收,融通藝術修養(yǎng),才會使詩、書、畫、印自然酣暢地宣泄,達到“自然”天成的最高境界,凸顯出他審美修養(yǎng)與藝術功力完美結合的深邃情懷。每當一幅滿意的作品完成時,他就像又生了一個孩子一樣,興高采烈、載歌載舞,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趙廣清先生作為吉林市金園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簽約畫家、吉林市文聯特聘文化藝術產業(yè)專家、吉林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玉米葉藝術創(chuàng)始人、國家發(fā)明專利獲得者;《八角圓宮格1、2、3》國家設計專利獲得者;中國環(huán)保膠、玉米秸稈環(huán)保建筑裝潢材料首創(chuàng)研發(fā)者;國家九?五重大科研項目《書畫藝術教育》課題實驗導師……可以說頭上的光環(huán)榮譽不計其數,但是,他依然謙遜篤學,并沒有停止創(chuàng)新的腳步,清醒地秉承先賢“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藝術追尋的目光又投向了遠方。
劉艷霞2014年5月2日寫于松花江畔。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