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孩子的記憶之“打草繩”
江南的冬天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外公閑不住,總在這個時候打草繩。草繩是用稻草打的,稻草在老家稱做“稈”,秸稈的稈。打草繩要用糯谷的稈,糯稈比普通稻草長很多,每年外公都要留一些糯稈備著打草繩。稈先要錘打,家里有塊很大的鵝卵石,稈鋪在卵石上用棒槌從下到上,每一個地方反反復復地敲打。小孩子好玩,我們兄弟幾個都搶輪番去敲打。打好的稈外公夾在兩腿之間,一根一根抽出稈芯,其他的抱進廚房做柴火。
打繩子是細活,外公從不讓我們插手,他在長條凳下面的橫杠上架了根木棍,抽出一小束稈芯,一頭系在木棍上,然后順時針把稈芯螺旋往上一圈一圈擰成一股繩,繩子必須拽緊了,稍微松懈就攪在一起。外公不時續(xù)上幾根稈芯,繩子越擰越長,就在凳子和木棍之間盤一圈。繩子足夠長了再打繩子,外公將擰緊的一股繩子8字形交叉轉(zhuǎn)纏到一根短木棍上,根據(jù)繩子的長度從凳子上放出一段繩,拉緊了,將木棍上的一股繩一點一點交叉像麻花一樣緊緊絞合在拉緊的那股繩子上,直到另一股繩子盡頭,一根繩子就打好了。脆弱的稻草經(jīng)過錘煉,把它的稈芯擰成一股繩,再將兩股繩子絞合在一起,就賦予了神奇的力量,草繩非常結(jié)實也很耐用,不管是挑東西還是抬重物都沒有問題,如果還嫌不夠就打上一股繩,這種三股的粗繩子老家叫做“藤”。除了稻草,還可以用棕樹的棕打繩,棕更加結(jié)實,可以打成很細的繩子,可以像繃網(wǎng)球拍一樣用細棕繩繃出棕床,那時農(nóng)村人家有棕床是可以用來顯擺的。
母親納鞋底用的是麻繩,麻繩的材料是苧麻。苧麻這種植物無枝無椏,直直的一根有一兩米長,在老家農(nóng)村到處是。外公割來一堆,趁著新鮮撕下皮,然后用刀刮去表皮晾干就是做麻繩的原料。外婆把褲腿擼到腿根,將麻撕成一絲一絲的,在嘴里沾上口水,分開為兩股放在大腿上,用手一搓,兩股麻線就擰好了一小節(jié)麻繩,外婆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很有耐心地慢慢搓著,不時續(xù)些麻線,搓出許多麻繩來。母親手腳麻利,兩股麻線合在掌心,右手從左手上搓出半個手掌就搓成一小節(jié),父親包粽子用的麻繩也是自己搓的。搓麻繩似乎是很簡單的事,不過小孩子沒有耐性,到現(xiàn)在我還搓不好。苧麻有很多的用途,還用來織布做衣服,這種衣服稱為夏布,據(jù)說夏天穿非常涼快,江西的萬載縣以前就盛產(chǎn)夏布。
以前,老家是個與漢口齊名的商業(yè)大邑,進出江西的物質(zhì)大部分從這里周轉(zhuǎn),上游山區(qū)來的木材在這里捆扎成大木排從水里進入長江賣到各地,捆扎木排用的繩子是竹篾編的,這種繩子土話叫“纜子”。小時候鎮(zhèn)上還有纜子廠,纜子廠有很高的亭子,工人站在亭子上打纜子,編好的纜子一節(jié)一節(jié)往下延伸,一圈一圈盤在亭子下面,編好的纜子還要放到很大的石灰水池子里浸泡一個月才能用。竹子編的纜子很容易點著也很耐燒,小時候我常拿纜子當引火柴。祖上頗有商業(yè)頭腦,收集一些廢棄的纜子,剁成小段,做成“發(fā)把”販到武漢給人當火把,從此起家,再涉足木材的販賣,逐漸做出偌大的家族生意。
草繩、棕繩、麻繩、“纜子”都是取自純自然的材料,加工工藝也極為簡單。技術的更新,做繩子的工藝和材料都改變了,草繩和“纜子”、麻繩和打繩子的傳統(tǒng)技藝逐漸淡我們的生活。(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作者:王瑜
2015年6月作于北京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67027/
留給孩子的記憶之“打草繩”的評論 (共 5 條)
- 雪靈 推薦閱讀并說 草繩、棕繩、麻繩、“纜子”都是取自純自然的材料,加工工藝也極為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