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鐮?打火石?火柴

史前時期,原始人從發(fā)現火,采集火,保存火,使用火,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習性,開啟了人類文明進程。吃熟食,促進原始人大腦的發(fā)育和智力提高,使得原始人得以從動物界脫離出來,成為萬物之靈。
人類最初發(fā)現火,很可能是動植物被雷擊起火后,發(fā)現被火燒過的半生不熟的植物果實和動物尸體,比生的好吃有味,易消化吸收,才石破天驚地意識到火的好處和重要性。
如何保存火種,原始人可能很費了一番腦筋和周折。開始估計是揀來野外著火的樹枝,放在山洞,用不斷的添柴方式,保持火種不滅。后來,又有聰明人發(fā)明鉆木取火,燧石取火方式,才使得原始人遠離山洞山區(qū),向平原河澤發(fā)展,從狩獵文明向漁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明進化。特別是采用燧石取火的改進方式——石鐮打火,更是在人類歷史上,流傳使用了幾千年上萬年。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農村還普遍采用采用石鐮生火做飯。打火鐮,打火石,紙媒三件東西是石鐮生火缺一不可的東西。打火鐮形狀如鐮刀,比鐮刀小,打火石是黃顏色撞擊易起火的礦石,也叫燧石,紙媒是現在易燃的火紙。打火時,左手捏著夾有紙媒的兩塊打火鐮,右手捏著打火石敲打火鐮邊沿,撞擊出的火星,噴濺到紙媒,引燃紙媒,然后再燃著柴草,燒火做飯。有時火鐮上的火星不大不多,紙媒沒著,只有幾點火星,只得用口吹燃起明火來。
那時,抽旱煙的人多。一尺多長的煙桿上,拴著一個裝煙葉的桃形布袋,裝著煙葉和打火石。吸煙時,用打火鐮,打火石,紙媒點火。后為有人發(fā)明一種用竹筒卷裝紙媒保存火生不熄的方法,類似于古代的“火折子”。用時,把有火星的一頭紙媒扭轉出來,用口一吹,著起明火,點煙和生火做飯。但這種方式,保存火種的時間不長,只有三五個小時。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隨著國家生產力提高和生產條件改善,開始有火柴供應。雖說買火柴還要火柴票,但基本上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當時,人們普遍稱火柴叫“洋火”,說明是從洋人那傳過來的取火玩藝。與中國幾千年幾萬年的燧石取火方式相比,便于攜帶,又易于生火,被人們普遍采用。燧石取火的方式,漸漸走入歷史。(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近代以來,世界科技更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地發(fā)展。一盒火柴,半小時內能點火百次,效率是古老的鉆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無法比擬的。打火機和現在的電子打火器的出現,傳統(tǒng)的取火方式,更是不能相提并論,同日而語。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中國落后西方幾個世紀,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縮小了人們的時空距離,地球變成了地球村,讓現代文明普惠人類。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中國社會,從生產方式到生活用品,基本上可以說全面西化。遙想當年兩次鴉片戰(zhàn)爭,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敲開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從那時起,西方的先進物品才得以涌進中國。從這個意義說,是槍炮帶來了的現代的中國文明。甲午海戰(zhàn),擁有亞洲是先進艦隊,卻被日本打得一敗涂地。有人總結這段恥辱史時,認為中國不是敗在器物上,而是敗在制度層面上。只學西方先進器物,執(zhí)意抗拒西方先進制度,猶如用腐朽僵繩駕馭奔馳的駿馬,馬車就這樣一路顛顛簸簸、搖搖晃晃跑來,上史學家看得膽顫心驚,噓唏不已。
我們現在的衣食住行和使用的一切物品,無不凝結著前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時耗費的心血和智慧。當我們享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捷和幸福時,既不能忘了這些先賢們,更要想想,我們能為后人做些什么,留下什么?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