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往事
吳起往事
李自立
? 朋友,你到過陜北嗎?你到過延安革命圣地嗎?我還真去了,而且記憶幽深,難以忘懷。
那是九五年春天,我真正遇見一件人常說的“壞事是好事”的事實。過罷正月十五,鄉(xiāng)親們都開始行動,踏上了務(wù)工的路途,我在家由于蓋房子,兩年沒出工了,在西安找了份工作,給建筑工地打掃衛(wèi)生,老板起初說打掃一套單元房十五元,我覺得這錢很好掙,等第一天活干完,老板發(fā)現(xiàn)我一天打掃了幾套房子,又說打掃一天十五元,遇著奸商我就郁悶死了。我就想起九二年離開裝卸隊時,老領(lǐng)導(dǎo)說的一句話:“到了西安有事,就給老哥打電話?!庇谑牵揖吐?lián)系了上了老領(lǐng)導(dǎo),讓他幫忙找份工作。誰知道他剛見面就很爽快地答應(yīng)了,讓我回工地洗了個澡,帶上隨身衣服,第二天天亮,就來接我,于是,我就隨他去延安吳起上班。
提起吳起,我從書上知道一點,有點印象,要真說起吳起,還真兩眼墨黑,一無所知。
我和單位的兩位領(lǐng)導(dǎo),還有一個工程師,坐著飛奔的切諾基吉普車,沿著新修的西銅高速一路向北,領(lǐng)導(dǎo)們一上路,就渾然大睡。而沒出過遠門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睜大了眼睛,左右盼顧,看著沿路的風(fēng)景。十二點左右,到了耀州趁著中午吃飯時間,耀州古城墻規(guī)模恢弘,氣勢磅礴,石城固本,四成連體,危樓櫛比,石牌聳立,晨鐘暮鼓,氣勢巍峨,折射出大州氣息。耀州古城,我為敬幕耀州藥王山石刻、碑石橫街,文字雋永而傾倒?!氨鄙芥i鑰”的古耀州,自古以來是渭北高原的一座名城,歷史悠久。下一站很快就到了黃陵,站在黃陵喬山腳下,遠遠看著那郁郁蔥蔥的柏林,遙望始祖長眠于此。順著山勢緩緩向上,油然而生一種敬仰和緬懷之意,幻想著黃帝的盛世偉業(yè),不禁讓人想起那幾句詩“雨洗山偏凈,風(fēng)吹月未闌。光分千里碧,影落一池寒。只向云中覓,誰從水底看。高崖非采石,醉后捉為難?!毖赝军S土高坡起伏綿延,貫穿陜西南北。邊走邊看,腦子里不斷地幻想著革命圣地延安風(fēng)貌,紅軍長征落腳點吳起。差不多下午三點,終于抵達延安寶塔山下,延安寶塔,原名“嶺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年--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F(xiàn)存寶塔為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重修,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和明萬利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閣樓式磚塔。寶塔底層辟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額書“俯視紅塵”,南門額書,“高超碧落”。北門內(nèi)有階梯,可沿梯登臨塔頂。中共中央和毛主席進駐延安,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了十三個春秋。楊家?guī)X、棗園不眠的燈火,孕育了一個嶄新的民族精神。這座延安古塔也成為引領(lǐng)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航標(biāo)燈。趁著車子加油機會,我目不暇接?xùn)|西張望,初春的延安,春寒料峭,街道里時不時還是能看見,頭上擼著羊肚子手巾的大叔大哥,感到和書上、電影、電視里一樣的親切。抬頭山上望去,巍巍寶塔依然屹立,精神不減當(dāng)年,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紅色根據(jù)地,中華民族這顆東方明珠,就在這里冉冉升起。由于趕路,沒敢久留,過了延安時間不長,就看到到了棗園革命紀(jì)念們館,那些個樸素的窯洞,獨具陜北風(fēng)格,那門窗,那院子里的大樹,每處風(fēng)景,物件都披上了傳奇的色彩。等到傍晚,車子爬上了志丹山脈,這里洛河環(huán)繞,石巖裸露、峭壁飛崖、地勢險要、真可謂洛上奇峰,同車的幾位領(lǐng)導(dǎo)也來了興致,一邊爬山,一邊聊起當(dāng)年革命先烈在這山山水水留下的腳印。聽同事們聊傳奇故事,我也沒了瞌睡,這個山溝里周總理打過仗,上邊那個梁上當(dāng)年彭老總和國民黨部隊相遇過,一家山上,一家山上,人都不敢喘氣,聽著可真玄乎。在陜北,這樣的故事太多了,不計其數(shù),可每一個故事聽起來都覺得很新鮮。夜幕降臨,給這神秘可愛的山山水水披上了一層青紗帳,讓我的思緒隨著山水間飄逸,看著這峰巒疊嶂的山巒,聽著洛河流水潺潺,再望望車窗外天上繁星,無不陶醉。為了了解當(dāng)年偉人們的抗戰(zhàn)足跡,一到延安,第二天趁著買生活用品,還專門去了趟書店,買了一本由王稼祥前輩寫的回憶錄《毛澤東失蹤的前前后后58天》,通讀了幾遍,這本書至今保存完好,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成為我吳起之行的紀(jì)念。(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吳起縣,我當(dāng)年在那時叫吳旗,在當(dāng)?shù)匾粋€順口溜“早穿棉衣晚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早晚溫差特別大。吳起位于陜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鄰定邊縣,東南接志丹縣,東北鄰靖邊縣,西南鄰甘肅省華池縣。1819年,清朝在靖邊縣首次設(shè)立吳起鎮(zhèn)。相傳戰(zhàn)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jì)念吳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此會師,結(jié)束長征。1942年,設(shè)立吳起縣,后改名吳旗縣。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為吳起縣,屬延安市管轄。吳起縣境內(nèi)建有吳起廣場,廣場中心樹立有吳起雕像,這都是后事。提起吳起,那故事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吳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將領(lǐng),軍事上他擁有卓越統(tǒng)帥能力、先進軍事思想,他料敵合變、愛兵如子,吳起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在歷朝歷代都享有極高的贊譽。此外,吳起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過改革使魏、楚兩國富國強兵,他在政治上的貢獻也得到廣泛贊譽。但是吳起貪戀功名,為取得成功不擇手段。他殺妻求將、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為這位文武全才的將領(lǐng)增加了人生污點,也成為文人墨客詬病的對象,此外,對于吳起執(zhí)法嚴(yán)格、不近人情,用兵殺伐無度,造成橫尸野、生靈涂炭的行為也多有非議。就連大唐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道:“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崩钽?、臨君武、魯仲連、孟子、范雎、蔡澤、韓非、劉向、班固、曹操等歷朝各代均有評價,褒貶不一,當(dāng)然,我最敬佩的是郭沫若老學(xué)究對的評價"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xué)家是與孫武并稱,作為政治家與商鞅并稱的。
在吳起的西北有一個叫鐵邊城的小鎮(zhèn),這里曾經(jīng)是西夏邊陲小鎮(zhèn),因為西夏國公主赫連鐵在此屯兵駐兵戍邊,因此而得名,鐵邊城據(jù)史料記載始建于西夏(1058年),初名定邊城,鐵邊城只是其中之一,西夏國首領(lǐng)赫連勃勃有三個女兒,漂亮的女兒們不愛紅裝愛武裝,為了替父親擔(dān)憂,大女兒赫連鐵駐守鐵邊城,其他兩個女兒分別駐守琵琶城和山丹城。這三個姑娘中,大女兒赫連鐵不但武藝高強,而且,熟諳音律,琴棋書畫、能歌善舞,無所不能,在三個女兒的密切配合下,齊心御敵守城,外敵雖然屢屢侵犯,終沒能得逞,所以,成為當(dāng)?shù)孛纻?。鐵邊城不僅僅是傳說,自漢朝以來,唐、宋、金、明,歷朝各代都有 駐兵戍邊,歷經(jīng)千年戰(zhàn)火洗禮的鐵邊城,可以想象當(dāng)時的繁榮昌盛。女王駐守鐵邊城期間,當(dāng)?shù)厣鐣捕?,人民安居樂業(yè)。女王死后,便被埋葬在鐵邊城內(nèi),世代受當(dāng)?shù)厝俗鸪纾F(xiàn)有遺址保存——女王墳。鐵邊城在戰(zhàn)亂年代和文革期間曾遭破壞,但似乎有女王護佑,唯獨“女王墳”卻未曾被盜。據(jù)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重新修復(fù),成為當(dāng)?shù)匾淮舐糜尉包c,吳起也打起了紅色旅游這張牌。
吳起縣其實并不大,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地帶。主要以黃綿土、白土、紅膠土和黑壚土為主,為了生產(chǎn)方便,那時候鄉(xiāng)親們居住都沿川道兩岸修建窯洞居住,居住很零散。說起陜北的窯洞,可是陜北的一大風(fēng)景線,一般當(dāng)?shù)匕傩招拗G洞都是依山而建,選擇土質(zhì)比較堅硬修筑窯洞比較牢固,盡量坐北向南為了采光較好,首先挖出窯面,再在窯面上一排挖出拱形窯口,窯口面都不是太大,大約三到四米,窯洞深大多數(shù)六到八米,挖成窯洞后安上門窗,那門窗經(jīng)過匠人精心制作,雕刻有各種花紋,窗欞做成各種花型,很是別致,再貼上陜北各種手工剪紙,里邊筑起土坯炕或者石板炕,吳起陜北的窯洞還別說,老先人智慧絕對不亞于現(xiàn)代科技,夏天外邊太陽再毒,曬不透,冬天野外風(fēng)寒再大,天氣不管多么惡略,屋內(nèi)一直能保持十幾度的溫度,真是冬暖夏涼接地氣。什么電熱扇,暖氣,空調(diào),根本用不上,也不用愁電費,窯里的土炕或者石板炕和鍋臺如果連起來,做飯炕就熱了,住在里邊可真舒適,人還不生洋病,現(xiàn)在的高樓大夏簡直無法媲美。經(jīng)濟好點的人家請上石匠,精心加工過的石條箍窯洞更漂亮,跟平房沒有什么兩樣,里邊住人,窯洞頂上一層厚厚的黃土,碾壓密實,夏天可以打場,冬天可以堆放柴火。院子里栽上幾棵老榆樹,夏天可以乘涼,院子大點的,還可以種菜,想吃什么就種什么,這些事城里人想都別想,比起陜北吳起的窯洞,城里買的的單元房簡直就是給自己買了一個囚籠。每次看到城里的單元房房,我總會有這種想法。
吳起的大宗土地分布在川道沿河兩岸,算是上等地,上頂和半山腰里土地,鐘起來很費力氣,一般都埋了洋芋、胡麻、谷子之類的,為了方便收割,沿川道河流兩岸,都種玉米、烤煙,西瓜、豌豆、蕎麥之類,洋芋又大又白,而且不生蟲,小麥有的地方能種,有的地方因氣候原因,不適宜種植。大米小麥主要從銀川和內(nèi)地運進,印象最深的,就是蕎麥和西瓜、豌豆,一到春夏,滿川道的蕎麥紅桿綠葉美極了,減苗減下來的嫩蕎麥葉子淘洗干凈,太陽底下曬干,可以和地軟菜包包子,等蕎麥花開了,遍地成了一個紅綠相間的地毯,南方蜂農(nóng)來放蜂,千萬蜜蜂辛勤非等閑,蕎麥地里可真是熱鬧繁忙,勤勞的蜜蜂一個禮拜的勞動,蜂農(nóng)就可以搖一桶蜂蜜,可謂甜蜜的工作。這當(dāng)然僅僅過過眼福,如果等蕎麥?zhǔn)炝耍瑓瞧鸬氖w面,是名吃一絕,磨出的面粉,根本不像老家記憶里的蕎面又黑又發(fā)青,如果不提醒你是蕎面,你根本認(rèn)不出來是蕎麥面,雪白色亮。吳起街道里有加工的活絡(luò)機子,和好面,燒開水,做成活絡(luò),再來一碗?yún)瞧鸬难蛉鉁?,確實美食爽口,過了嘴癮。記得那時候最愛吃的就是蕎面活絡(luò),一碗才兩元錢,陜北老鄉(xiāng)待人實誠,碗大份量足,既便宜又可口,一碗管飽。誰都知道,蕎麥面可以做涼粉,吳起的蕎面涼粉可是出了名吃的,干活累了,地頭圪蹴著來一碗澆汁涼粉,真是爽快,渾身得勁。提起吳起,綿羊肉,只要煮羊肉,四鄰飄香,吳起綿羊因食當(dāng)?shù)鬲氂械牡亟凡?,(學(xué)名百里香)因此羊肉鮮嫩而不膻,肥美而不膩,低脂肪高蛋白,風(fēng)味獨特,回味悠長,成為陜北特產(chǎn),聞名遐邇。在吳起沒有霧霾,一年四季藍天白云,黃土高坡上的軟草,適合綿羊飼料,軟草不高,細草多,草地里長有很多野地椒、甘草、柴胡、黃芩等,綿羊吃了,營養(yǎng)豐富。所以,秋天吳起的綿羊肉那是搶手貨,煮羊肉并不要太多的調(diào)料,煮出來味鮮肉嫩,色澤鮮艷,營養(yǎng)暖胃,一點都不腥膻,想起來口水難收。吳起美食豈止這些,蕎面、油餅、杏、川道西瓜、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子等。。。。。。都是當(dāng)?shù)孛浴?/p>
最重要的的是吳起的傳奇色彩,我因為工作原因,順路經(jīng)常去縣城,巍峨的勝利山(過去叫平臺山)下,去吳起革命紀(jì)念館,在那里有毛澤東主席和張聞天故居,更有長眠地下的二百多名革命烈士。站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紀(jì)念碑下,我的腦海一幕幕,難以平靜,最讓我佩服的是,毛主席到了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fā)點?!倍嗝?a target="_blank">經(jīng)典的一句話,中國紅色革命經(jīng)過五次反圍剿浴血奮戰(zhàn),爬雪山,過草地,歷時三百六十七天,先輩們用自己的雙腳,整整丈量了二萬五千里路,沿途忍受饑餓,冷凍前所未有,寫就了歷史上有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寫就了歷史光輝詩篇,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落腳點。這里曾經(jīng)召開過吳起鎮(zhèn)會議,會議提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完成,提出以吳起鎮(zhèn)為中心,整頓部隊,擴大部隊,群眾工作,規(guī)定了紅軍當(dāng)前中心工作。吳起,當(dāng)時成了中國紅色革命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點,她既是紅軍的落腳點,又是陜北蘇區(qū)粉碎敵人新的圍剿,開展西北蘇維埃運動,開展神圣的民族革命運動的一個新起點。這些偉大壯舉,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吳起老百姓提起中央紅軍,提起毛主席滔滔不絕,三天三夜都有說不完的話,興奮地勁頭有增無減,激勵人心,讓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當(dāng)時,我先在白豹鄉(xiāng)油井上班,那時我才二十八歲,那里老鄉(xiāng)都叫我小李子,因為愛看書,工作閑暇,那些個陜北說書的窯洞場面,總能看到我的身影,起初的陜北說書都是些黃段子,后來新中國解放了,說書段子大多是關(guān)于翻身見太陽,贊美家鄉(xiāng)、傳統(tǒng)歷史名段,最有名的就是傳說中的韓啟祥說書,韓啟祥在延安百姓口里傳的可謂神乎其神,聽說給毛主席和中央領(lǐng)導(dǎo)說過書,他從陜北延安把書說到了北京,聽說是一個瞎子,很有名氣。我當(dāng)時在吳起,就聽鄰居許家老四的丈人說過幾場書,主要說的是楊家將里的故事,都是傳統(tǒng)本子,雖然沒有傳說里的韓啟祥有名,但聽起來也很起勁,這也是陜北百姓農(nóng)閑,飯后茶余的地娛樂名目之一,幾個人圍一個圈,有一把三弦,略懂一音律知識,在搞幾個破的鑼鼓之類的打擊樂,就是書場子了。許老四的丈人還曾經(jīng)讓我給他改本子,可我就看過幾場秦腔戲連環(huán)畫,對楊家的傳奇故事,那有陜北人知道得多,加上自己的文字水平,根本就拿不出手。就讓我聽聽,由于語言的關(guān)系,偶爾也是含含糊糊,閃爍其詞,別說改角本。我最終委婉謝絕了。沒能滿足大爺?shù)脑竿?,現(xiàn)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微弱,但時不時去聽一兩場,來打發(fā)時間,還是樂此不疲,覺得很有地方特色,別具風(fēng)格。
我當(dāng)時在油田上班,主要工作就是記錄油井當(dāng)天的出油量,負責(zé)油井所產(chǎn)原油的發(fā)貨裝車,干完活沒多大事,主要時間看了書,在剩下的,就跟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經(jīng)常聊天,聽他們唱信天游,坐到人群里去聽陜北說書。陜北人唱信天游,用三個字形容,再合適不過了,那就是“原生態(tài)”。粗放、豪邁。面對大山,能唱出自己的心聲,現(xiàn)在舞臺上看到的阿寶、王二妮唱的民歌,為了大眾化,都是加工過的東西,根本有天壤之別。提起吳起老鄉(xiāng),他們對人可是真正的實誠熱情,我走過的地方,陜北人可算真誠第一。樸素?zé)o華的他們,平時很好客,只要到家里去,遇到飯點,不吃可是不讓走的。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曾經(jīng)有一位山溝里的老教師,年齡那時候大約六十歲左右,雖然年齡不算大,可頭上已經(jīng)滿頭銀發(fā),身體很瘦弱,臉上布滿皺紋,一臉的滄桑。時常趕集從我門上過,我就看著他每次翻山很累,到了我的駐地,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總是打招呼讓他緩緩再走。他一到,就急忙給他讓座倒水喝,誰知道他就為這,心里過意不去,有一天趕集路過,順便用陜北的毛驢給我捎來了一袋子又白有大的洋芋,說是從自己家地窖里挑的最好的洋芋。并從自己棉襖兜里給我掏出來一套封面發(fā)黃的《古文觀止》上下冊,他說自己雖然是教師,小學(xué)畢業(yè),文化水平不高,古文言文讀不懂,很費勁,這套書是一位無名的老革命,在部隊緊張轉(zhuǎn)移時留在他家的,一直等到了九五年,再也沒等到那個寄放書的人,估計是犧牲了。他看不懂用不上,這兩本書如果再沒人讀真可惜了,可真辜負了留書人的一片心意。他考慮半天,每次來都見我在看書,從我同事那里也打聽過了,我喜歡讀書,而且讀的都是名著,所以,這兩本書就送給了我。當(dāng)我接過這兩本書,心里忽然一陣的沉重,那豈止是兩本書的份量,不但覺著手里沉重,而且覺著心里更沉重。。。。。。時至今日,那套《古文觀止》還放在我的書架上。到今天,我連那套書的的一半文章都沒讀熟,思想起來,可真是慚愧,覺得自己不僅僅是愧對那位老先生,更多的是愧對那位無名的老革命,更愧對吳起老鄉(xiāng)對我的期望。。。。。。
回想起吳起的往事,吳起老區(qū)的老鄉(xiāng),還有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傳奇故事,還有嘩嘩流動的延河,魏巍屹立的寶塔,所有革命先烈走過的足跡。心里久久難以平靜,久久難以放下自己的心事。
好想。。。。。。好想再回延安,再回吳起,去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
成稿于2016年10月20日夜12點循化大循公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7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