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精神今何在?
一位叫李林榮的文學人士曾寫過一篇《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的文章,文中結尾寫道:“……身處此時此地,我們可以斷定的,不是魯迅之于眼前這一時代的意義,而是我們還沒有抵達可以漠視魯迅的時代高度。”
不錯,倘若作為一個“人”而論,都本是應當被銘記的,更不必說其之于后世的一種“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載體,即是精神。是故恪守并傳承先進的、激勵的精神,本就當是人民發(fā)展社會的天經(jīng)地義的行當,也就不必論其是為魯迅精神亦或是什么他人的精神了。
但凡一個能夠名留史冊的人,必定都是對時代或者時人有重要影響的人,或人聲之名位高、或人權之地位高、或人格之品位高,當然,其歷史事跡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他們的精神是他們行人做事的一個核心承載物,或是說,它彰顯了一個歷史人物的靈魂精髓,使得人們一提起他或者某個事件,便都能夠想到些什么、說些什么。譬如人們一提起秦檜,便想起“這是個奸臣”,一提起岳飛,便都會說“他是個忠臣”……
魯迅也一樣,作為普天大眾來講,提起他來說,哪個人不會想到“這個人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寫過《吶喊》和《朝花夕拾》”呢?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有種精神叫做“魯迅精神”,故而他種種許多的歷史事跡的意義都遠不能勝過他著作的意義,畢竟他的著作,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雜文,都凝聚了他幾乎所有的關于名位、地位和品位的精華;而也正是如此這般,魯迅的著作才應當去廣為人學。
魯迅先生的精神是不難顯現(xiàn)的:那是一種很剛烈、很正義、很果敢的行人做事態(tài)度;而同樣也有不易昭示的,比方說他于讀書的態(tài)度云云。加之于現(xiàn)在傳導的不嚴謹甚至不認真,這也便造成了很多人會產(chǎn)生如是的臆想:魯迅文章寫得不怎樣,但是據(jù)說很有思想;魯迅讀的書恐怕不少,但是也一定很狹隘……
現(xiàn)代人總以為自己的才能已經(jīng)達到了已故人物中的某一個,甚至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他們。我便聽到一位語文老師這樣對她的學生講:“你們現(xiàn)在寫作文的文筆都能超過朱自清了……”還有的說過:“魯迅之所以如此(批判世事),那是因為他是在那個年代的……”這便是不思進取的有些現(xiàn)代人之于先進且激勵的思想難以被恪守并傳承所做的“貢獻”!尚且不談及朱自清等“在舊的時代里才具有生命力的人”,單單論及魯迅,他的精神便被現(xiàn)代人歪曲和輕視,以至于惡性循環(huán)式的反反復復。(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現(xiàn)代人之所以不理會魯迅、不傳承魯迅精神,對魯迅等“在舊的時代里才具有生命里的人”毫不顧及、漠不關心的緣故,大體還是要歸因于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諸如教育方式及教育水平、文化方式及文化水平爾爾。由于與考試名次及分數(shù)無關,于是便大手大腳地去漠不關心;因其不能帶來金錢和官職,故此便不去理會之。由是則教教育與文化的發(fā)展都成了飽含利益性質的“交易”了——能帶來分數(shù)、名次或者“鐵飯碗”之流的事情,我就去為之,倘若不能,便依照個人意愿去合理的“業(yè)余化”。
魯迅先生是極其推崇讀書的,但他的精神在這個時代里被漠視得很嚴重,而且大多數(shù)的孩子讀魯迅是為了寫考試作文引用名言和事例,或者對付“課內(nèi)閱讀題”;至于成年人,便要“分類討論”了:想望學魯者明眼讀魯,不妄學魯者閉目嘟?!,F(xiàn)代的讀書在很大一部分人眾中,便都是交易形式的,也即能直接或間接帶來利益的“讀書”便翻看翻看,倘不便省下這一份購書錢。
魯迅先生衷于與虛偽針鋒相對,譬如“所謂學者文人”,以及打著“圣賢”名號卻去施行罪惡、口口聲聲叫著“人道主義”卻實實在在主宰人道的廣告?zhèn)麂N類文章、思想,都強硬且強烈地要去摧毀它們,比如有些“名為‘傳統(tǒng)文化’者”。我今天也還看到我的魯友墨芽轉發(fā)來一篇“名為‘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這文章大體的意思是在質問現(xiàn)代女性為什么不再做“三從四德”、不再是男人胯下的賢妻良母,卻一個個都是為有思想、有憤怒的人物了。諸如此類的文章仍然不絕于此,實與“畢恭畢敬地罵人者”無異,也即是畫皮之下下裝成文明人的牲畜而已。而最為可笑的是,深受其“教誨”的、墨君的一位女性老師卻曾經(jīng)有板有眼地對她的學生們講道:“女人是生來就低賤的?!庇谑俏乙泊蟾咆蠝y到了女權之所以不被重視的現(xiàn)象,或許還是有如是的原因的——那便是女性自己不為自己爭取權利、不敢憤怒地吶喊所致了。
如今的這個時代,虛假承受者也依舊大有人在,包括網(wǎng)絡上信息化的、看不見的,包括媒體上娛樂性的、看得見的……必是俱有大多的此類人士。例如有很多文藝工作者并不做好本分,卻要玩弄玄虛,或者逛些綜藝節(jié)目來提高名氣的,種種,這大體就是太過于追求自我的表現(xiàn),而且也能證實自我的“不行”;因為既是“很行”者,需要如是而做嗎?其實這便是一種虛偽,只不過又有些不倫不類;它帶動的不僅僅是一群文藝工作者的名氣,還有信息時代娛樂化十足的歪風邪氣。
魯迅先生是敢于去對峙的,因為他不怕犧牲。自他言論之發(fā)表初,已是他積淀彌久的精神所爆發(fā)之初,而自那時起,他便被列入“名單”中,其余的每一天便都是步步危機的,盡管迫于其勢力和實力之大,國民政府并未伺到機以暗殺之。
而我們現(xiàn)代的人呢,還不如了“五四”?!拔逅摹睍r的青年,勇敢而強硬,倒不愿說其中也必有隨波追流湊熱鬧而打人、抄家并縱火的“孩子氣”青年。今天這個時代里,我們是不敢說話的,更不必說什么諸如“五四”的行為,而僅僅是以法律法規(guī)為由,說自己不能干這個、不能干那個。這甚至于當某些基本權利都為之所迫害之時,都還要忍聲吞氣地恪守“君子之風”。且不說是為軟弱的根本,或許其根本正應是毫無犧牲精神。
“要理智耶!”大概有人是要這樣說,于是便誤以為爭取權益的做法都是“請愿”,大肆地要講究“和”,以軟為榮、以弱為功,總是心想著“忍一時風平浪靜,我人品好一定會獲得天助的!”這卻是彌足無用的!
而至于人民之為靜然,要魯迅也去跟著安靜,這是老師們的苦功,也是文化上的良德。然而紙卻是包不住火的,火是燒不絕聲的;既是有過重響的吶喊,那我便要它蕩出回音!
試問:魯迅精神今何在?
《High歌》唱道:“你不在/我不在”
秦剛說:“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p>
回音呢?
楚彀
四月二十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