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74
張說《論語》·連載74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白話文)孔子說:“早上求得真知,就是晚上死了也無所謂了?!?/p>
(張說)這句話被引用得極其廣泛,但理解其真義的人卻不多。我們先來界定“聞道”兩個字。學術界始終在圍繞這里的“道”具體指什么,爭個不休。這種爭論根本沒有必要。無論孔子心里的“道”具體指什么,“道”的抽象定義是指規(guī)律性的真實知識,只要牢記這點即可?!奥劦馈?,字面解釋是“聽到了真理”,其實是指真正弄清或掌握了一種規(guī)律性真實知識。古人所謂的知識,都是指“知行合一”的知識,書本脫離實踐的那種死知識是后世的產(chǎn)物。因此,聞道就是“求得真知”的意思。再者,“朝夕”字面上指早晚,但實際是取象寓意思維。整句的含義是,求得真知,人生目的已達,死而無憾——就是說,人生的終極目的是掌握經(jīng)實踐證明屬于規(guī)律性的知識,即求真知。
“食色”是人的本性,但這個本性是與動物一致的生物本性。人的社會本性就是求知。人作為與動物不同的物種的第一本性,是求知——這是孔夫子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孔子的其他教誨,如“學而時習之”,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吾日三省吾身”,如“不遷怒,不貳過”等等,都是圍繞“求知”這個總命題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把“求知”明確規(guī)定為“社會人”的大前提。
如果不糾纏孔子說的“道”究竟指什么具體內(nèi)容,不糾纏這個內(nèi)容正確還是不正確,我們把“道”僅抽象為“規(guī)律性真實知識”,那么孔子的這句話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發(fā)展是人類歷史的原動力,而發(fā)展的前提是求得真知。個人要發(fā)展,也必須先要獲得真實的知識,因此,接受教育就成了一個人來到世間必須做好的事情。(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6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