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論語》·連載77
張說《論語》·連載77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注釋——刑:法度典范,刑罰。)
(白話文)孔子說:“君子遇事從是否符合道德來考慮,小人遇事關心的是田土宅邸的得失;君子關心是否符合法度,小人關心是否獲得好處?!?/p>
(張說)孔子經(jīng)常把君子與小人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加以對比。在這里把德行與財產(chǎn),規(guī)矩與利益加以對照。
君子遇事,關心的是自己的應對行為是否符合道義,是否符合法度。小人遇事,最關心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財產(chǎn),是否有利可圖。一言以蔽之,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意思。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這句話容易產(chǎn)生兩大誤會。第一,有人問,難道考慮自己正當物質利益就是小人嗎?——這是沒讀懂孔子的話。古人說一種現(xiàn)象,往往指總體傾向,我們不可以用現(xiàn)代嚴謹?shù)姆伤季S來要求古人。懷德懷土,是指在“德”與“土”發(fā)生沖突時,小人選土,而君子選德。
第二個誤會更大。歷來都認為,孔子經(jīng)常嘮叨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顯然把人群一分為二,這邊是君子,那邊是小人。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理解。這個錯誤導致人們讀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論”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看作小人。沒人愿意把自己歸入小人之列的。既然如此,孔子的話豈不成了我們指責他人的工具了?套用一句過去流行的話,就是“對人馬列主義,對己自由主義”。如果孔子真的是把人貼上君子與小人的標簽,那么他的君子小人論就毫無教化意義。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把人機械地劃分成君子與小人是很荒唐的。事實上,每個人既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絕大多數(shù)人很難說是君子還是小人。真正的君子與十足的小人是稀缺品。我們多數(shù)人在行事符合道義的時候,是君子;當我們出于自己利益,不考慮是否損及他人的時候,又靠近了小人?!艺J為,這是孔子的真正意思,所謂君子與小人,主要指一個人內心這兩種因素的此消彼長。
這么說有沒有根據(jù)呢?當然有??鬃拥脑S多話都在勉勵人們自我純化,比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比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再比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钡鹊?。如果把人劃為君子或小人兩種,這些話對誰說的呢?君子已經(jīng)德行具足,不需要這些話;而小人肯定是聽不進去的,這些話也不會有幫助。只有把一個人看成兼具君子與小人的因素,這些話才有促進君子因素、減少小人因素的教化作用。
你給人貼上君子與小人的標簽,你肯定經(jīng)常碰壁。如果你認為的君子做出小人的行為,你必然否認在先,否認不了就千方百計找理由辯解,而看到小人做了君子的事情,你會說“鬼知道有什么目的”,一筆抹殺。讀中學時,當我看到馬克思與家仆有性關系的記載時,立刻認為是壞人造謠。導師肯定是大大的君子,而出軌家仆是小人行徑,絕對不可能。后來知道是事實。
只有從“君子小人集于一身”的理念去讀孔子的話,才有積極意義。當我們讀到君子如何、小人如何的時候,就不會只從別人的行為中去尋找小人的影子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6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