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者王侯敗者賊
“勝者王侯敗者賊”,想查一下這句話出處,居然沒查到,大概也就是民間總結(jié)的一句老話,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fēng),有大量的史實可以作證這句話的正確性;你取得了勝利,你就是王侯將相,如果你失敗了,對不起,就得殺你的頭,你就是賊,這點毋容置疑。
有史以來,國與國之間、各武裝派別之間的斗爭就沒停息過,或是王侯或是賊,往往在一瞬間。除了這種武裝集團的爭斗,宮廷斗爭也在殘酷進行著,像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弟弟脅迫唐高祖李淵退位 ,自己當(dāng)上了皇上。并開創(chuàng)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得到了后人的好評,這是因為“貞觀之治”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yè),沒人指責(zé)李世民這位勝利者和成功者。而隋煬帝楊廣也是發(fā)動宮廷政變殺死了父親和哥哥,也是勝利者;但隋煬帝最終使國家造成戰(zhàn)亂、內(nèi)亂不斷,農(nóng)民起義軍風(fēng)起云涌,最后被殺也是咎由自取,難免后人對他批評的多。隋煬帝雖然由勝利者當(dāng)了皇帝,然后又變成了失敗者被殺,但沒人敢稱他是“賊”,這是因為它的級別太高-----皇帝級。
《資治通鑒》把農(nóng)民起義軍統(tǒng)稱為“賊”。這是因為司馬光是站在統(tǒng)治者立場來寫史書。眾多的農(nóng)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像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軍”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宋朝末年的方臘宋江、明朝末年李自成,清朝末年“太平
天國”,以及元朝末年朱元璋等。這眾多的農(nóng)民起義,除朱元璋成功建立政權(quán),成了朱皇帝外,其他的農(nóng)民起義軍都是被稱做“賊”,因為這歷史是勝利者寫的。看近代史大家知道,太平軍是被稱作“長毛”,失敗后太平軍被清兵屠殺何止十幾萬! 據(jù)說太平天國的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因為它是失敗者,清政府不會允許給他們樹碑立傳。
司馬遷的《史記》里沒有“賊”這個字眼。《史記》是漢武帝時期完成,在這之前除陳涉吳廣農(nóng)民起義外,沒有記載其他像樣的農(nóng)民起義,在西漢末年后,歷朝歷代才不斷出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勝者王侯敗者賊”這句話對有的人物也并非完全適用。秦朝末年的陳涉和項羽都是失。敗者,但他們卻是英雄和敢于與強暴抗?fàn)幍牡浞?。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他們的寫?/p>
陳涉年輕的時候就是一位有遠大志向的人,對現(xiàn)實處境不甘心,一次在為人傭耕時:悵恨久之,曰:“茍富貴,勿相忘?!彼耐槌靶λ?,你是一個傭耕,哪來的富貴?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鴣之志哉!”后來,陳涉等九百人在一次調(diào)防路途中遇到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秦朝的法律,他們所有人都得被斬。在逃亡也是死,造反也是死,等死不如為戰(zhàn)而死的情況下,他們毅然選擇了造反,并提出一個響亮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會響應(yīng),很快就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并被立為“陳王”。有詩為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陳涉即沒財富,道德品行也不高尚,才能也就相當(dāng)于中等水平,卻敢于帶領(lǐng)幾百人向強大秦帝國發(fā)起挑戰(zhàn)(司馬遷語)。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大澤鄉(xiāng)起義”,并導(dǎo)致秦國最終滅亡。陳涉雖然失敗了,兩千年來沒有人說陳涉和他的起義軍是賊。(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陳涉的起義,導(dǎo)致了全國的農(nóng)民大起義,但最終消滅了秦軍主力的是項羽,項羽帶領(lǐng)他的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沖向秦軍。史記記載:“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揣恐。于是已破秦軍。”這些諸侯將被強大的秦軍嚇破了膽,更被項羽和他的將士英勇氣概驚掉了魂。戰(zhàn)后,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莫敢仰視”。意思是:進了轅門,這些諸侯將都跪著向前走,不敢抬頭看項羽。可見項羽的霸氣,也體現(xiàn)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秦朝滅亡后,在和劉邦爭奪天下時,卻不是劉邦的對手,在“垓下”的地方被漢軍包圍,在四面楚歌的形勢下,與他的愛姬訣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形勢不利,我的美人虞姬啊,我該把你怎么辦?這真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卻又何等悲壯,催人淚下。這就是戲曲唱了幾百年的“霸王別姬”。
項羽兵敗,自刎于烏江,但是沒人說項羽是“賊”,“勝者王侯敗者賊”這一說在項羽身上不通,項羽的死,反而成就了“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一流傳千年論斷,兩千年來,項羽一直是英雄形象的化身。有詩為證:“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如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 對陳涉和項羽這兩位人物給與極高的評價與極大的同情 ,他們?yōu)橹袊臍v史繪上了悲壯絢麗的一頁。
“勝者王侯敗者賊”這賊的角色有時還會發(fā)生逆變。大家都知道,在共產(chǎn)黨沒取得全國勝利之前,是被國民黨政府稱作“共匪”的,國民黨報紙的報道這種字眼用得很多。當(dāng)國民黨被趕到臺灣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則被稱為“蔣匪幫”,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稱謂用作口號喊得很響,有一支歌曲,歌詞是:“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敗了日本狗強盜,消滅了蔣匪軍。”這首歌當(dāng)時很流行。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沒人再稱國民黨是“蔣匪”了。
“勝者王侯敗者賊”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非必然性,還有一種是逆變性。可見“勝者王侯敗者賊”,不同的人物,不同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的政治條件下性質(zhì)是不同的。
這就是“勝者王侯敗者賊”的三種屬性。
2009-12-7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6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