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和門有啥作用?明朝最神圣的地方,數(shù)位皇帝在此登基
最近看新聞,發(fā)現(xiàn)有人把汽車開到了故宮的太和門廣場上。至于現(xiàn)在的太和門有啥作用,咱們也不懂,咱也不敢問。不過,對于太和門在明朝的作用,我還是略知一二的??梢哉f太和門是明朝最神圣、最重要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jīng)見證了明朝十幾位皇帝的登場!
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完工,明成祖朱棣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自此,紫禁城就成為明清兩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成為帝國的心臟。而在明朝時期,太和門原來叫做奉天門,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后來改稱皇極門,到了清朝才稱為太和門。

太和門規(guī)模宏大,面闊9間,進(jìn)深3間,建筑面積達(dá)1300平方米,門樓為重檐歇山頂,里面更是雕梁畫棟,搶奪天工。那么問題來了,明朝人為何耗費這么大氣力,將一座宮門建設(shè)得如何豪華呢?原因很簡單,太和門對明朝朝廷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在明朝時期,太和門主要有兩項功能,咱們先說第一項,舉行朝會。明朝時期,朝會分為兩種,一是大朝,一是常朝。大朝很少舉行,一般都在特別重大的節(jié)日才會舉行,比如正月初一,或者皇帝生日的時候,舉行的地點位于紫禁城奉天殿,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太和殿。

常朝就是一般性朝會,通常每天都要舉行,明朝的常朝是一日三朝,即早朝、午朝、晚朝。而常朝的舉行地點就是奉天門,即今天的太和門。每天早晨,百官按照文東武西在太和門前站立。然后皇帝駕臨,由錦衣衛(wèi)鳴鞭,鴻臚寺卿唱入班,文武官員行一跪三叩首禮。
常朝的過程非常嚴(yán)肅,錦衣衛(wèi)夾陛西立,六科給事中分侍左右,御史分班面北而立,負(fù)責(zé)“序班糾儀”。接下來由陛辭官員向皇帝面奏,之后就是各衙門奏事的時間,皇帝一一進(jìn)行處理。早晨結(jié)束后,皇帝或到武英殿,或到文華殿批閱奏章、進(jìn)行日講,而各部官員則回衙門工作。

等到中午、晚上,官員再到太和門上朝,向皇帝匯報工作。這就是所謂的“常朝”。明朝時期,常朝都是在太和門舉行的,所以這里是明朝最重要、最神圣的場所之一。除了舉行朝會外,太和門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新皇帝登基。永樂十九年,雷火擊中三大殿,導(dǎo)致三大殿被毀。
所以,明朝有幾位皇帝沒能在奉天殿登基,而是在太和門登基的。比如明成祖的兒子朱高熾,也就是明仁宗,還有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他們都是在太和門登基的。原因很簡單,重新修建的奉天殿直到正統(tǒng)七年才竣工。因此,太和門對于明朝而言,有著非常特殊的政治意義。時至今日,太和門還有什么樣的意義呢?我就不知道了······
參考資料:1.《大明會典》;2.《明史》;3.《明仁宗實錄》;4.《明宣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