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進宮當女史有何涵義?——《紅樓夢》隱寫董小宛入宮(五)
我前面提到,董小宛流傳下來的《蝴蝶圖》,上面的落款是“青蓮女史”。另外,她的《小楷秋閨詞自作七言詩十一首扇面》上面的三方印章分別是:“青蓮”、“董白”、“女史”。
其中,“女史”這個號,在董小宛15歲畫《蝴蝶圖》時就在用了,跟她后來進宮就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她為何會起這么一個號呢?
本來一個人給自己起個什么號,未必有多么深刻的含義。可能就是靈機一動,順口就起了。例如柳如是,她的名字出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這句詩,無非就是說自己的樣子長得很嫵媚。這也算是挺妙的一個名字了,但也沒什么復(fù)雜的意思。
可是董小宛“女史”這個號,恐怕就沒這么簡單。一是這詞本身含義就挺復(fù)雜的,不是一看即懂。其次更主要的是,《紅樓夢》里面說元春進宮也是當“女史”,作者顯然在拿這個詞作文章。作者到底在作什么文章?
那么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說句題外話。當代人分析紅樓夢,經(jīng)常不自覺地就以當代人的審美觀、價值觀來套入書中去解析,這往往是不對的,無法理解作者的真意。對一些現(xiàn)象,現(xiàn)代人覺得很惡心、很愚昧。但在那個時代,卻是普遍以此為美,甚至是以此為豪。那我說的到底是什么呢?大家看下去便知。
我們來看看“女史”這個詞,除了指皇宮中的女官之外,還有什么其它含義呢?大家來看下面的典故:
宋《內(nèi)觀日疏》:“姚姥住長離橋,十一月半大寒,夢觀星墜于地,化為水仙花一,甚香美,摘食之,覺而產(chǎn)一女,長而令淑有文,因以名焉,觀星即女史,在天柱下。故迄今水仙花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
原來在古代星象系統(tǒng)中,有顆星就名為“女史星”,也叫“觀星”。姚姥夢見這顆女史星墜地,化為水仙花,非常香美。繼而生了一個女孩,于是就以這顆星名為其名字了。這個女孩長大后,既賢淑又有文才。因此從此以后,水仙花就多了一個名字,名為女史花。
原來如此。這樣我們很容易猜到,董小宛號“女史”,多半就是從這個典故而來。她是把自己比作女史花,即水仙花,既香艷美麗,又賢淑多才。
這個猜測很合理,我們似乎很簡單就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紅樓夢》的作者,卻是特意為元春安排了同樣是“女史”的身份。這其中的意思似乎不會這么簡單啊。
我們繼續(xù)來看關(guān)于水仙花的更多含義。在古人吟詠水仙花的詩詞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神仙的形象,用以比喻和贊頌水仙花的,這個神仙就是洛神。因為洛神是洛水中的神仙,正符合“水仙”的名稱及生長于水中的特點。
比較有名的一首詩是宋代黃庭堅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黃庭堅在詩中化用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意,將水仙比擬成洛水女神,以其體態(tài)輕盈、意態(tài)悠然令人斷魂愁絕,并進一步把花人格化,用傾城美人作比,更凸現(xiàn)其清香潔白,凌冬不凋的風(fēng)姿。
原來水仙花早已衍生出用以形容洛神的這個含義。那么董小宛是不是還把自己比作洛神呢?
其實并非如此。大家請注意,董小宛的號,是“青蓮女史”這樣連起來的。蓮花和水仙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呀?除了花瓣潔白之外,就是都有著細細長長的花莖,自水中婷婷地伸出,在水面上輕盈地搖曳。
這個特點,在現(xiàn)代人看來,無非就是形容女孩子漂亮苗條,身材輕盈而已。但如果是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恐怕一眼就能明白,這其實是個比較隱晦的暗指,就是說這個女孩子有非常纖巧的小腳。
首先“蓮”這個字,就是古代常用以形容女性小腳的字。如“三寸金蓮”、“香蓮”等。正如前面所說的,蓮花花瓣潔白嬌嫩,層層彎曲包裹,符合對小腳的審美。南唐后主李煜有個善跳蓮花舞的窅娘,以其小腳在特制的蓮臺上跳舞,身姿輕盈曼妙。據(jù)說最早對女性小腳的記載就出自此處。
那么在古人的審美中,小腳的女性須得纖細輕盈方為上品。故《洛神賦》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一句,早就引伸出了專門用來形容女性小腳而輕盈的這層含義。
例如蘇軾的《菩薩蠻·詠足》:
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回風(fēng),都無行處蹤。
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yīng)難,須從掌上看。
又如傳說是唐玄宗為楊貴妃寫的詩《楊妃羅襪》:
仙子凌波去不還,獨留塵襪馬嵬山。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這里要單獨解析一下“羅襪生塵”這一句的含義。這可并非是指仙女的襪子上沾上了塵土。要知道仙女是在水面上凌空而行,哪來的塵土?襪子真要沾了塵,不是臟兮兮的嗎,哪有什么仙氣、輕盈可言?
這其實是一句比喻。是指凌波而行的時候,小小的腳尖點在水面上,濺起些微的水珠,水珠沾在襪子上,就象塵土一樣,所以比喻成“羅襪生塵”。而襪子也只能有一點點水珠,否則全弄濕了,那可就仙氣全無了。
說回蓮花和水仙,這兩種花的長長細細的花莖在水面上輕輕搖曳的姿態(tài),就正是體現(xiàn)出那種“凌波微步”的意境。所以董小宛的號“青蓮女史”,真正的意思,應(yīng)該是說自己的小腳裹得很好,又小又白,整個人顯得很輕盈。
不僅如此,大家不妨再留意她的“小宛”這個字?!?strong>宛”不就是彎曲的意思嗎?小宛就是又小又彎。古人對小腳的評品,除了輕之外,還得是象一彎新月那樣彎彎勾勾的。
清人方絢寫過一部被譽為纏足百科全書的《香蓮品藻》,里面把小腳劃分為五式九品十八種。其五式就是:
家家踏月,戶戶凌波。然踐規(guī)判矩,毀方瓦合。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約略蓮式,總不越此五等:蓮瓣、新月、和弓、竹萌、菱角。
嫩白如蓮瓣是第一式,彎窄如新月是第二式。由此可見古人對裹腳的審美觀。
所以今人說到董小宛的名字的來歷,說什么因為她父親很仰慕李白,所以取的名和字跟李白一樣,這個就完全不得要領(lǐng)了。
“白”、“小宛”、“青蓮”、“女史”, 她的這幾個名、字和號,其實都取得很香艷風(fēng)雅,全部都是指向她的小腳的。在當時的人眼中,這應(yīng)該是她最漂亮的地方,是她身上的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而給她起這些名字的人,應(yīng)該就是收養(yǎng)訓(xùn)練她的人,類似于現(xiàn)在的經(jīng)紀公司給自己旗下的藝人起藝名。
因此,《紅樓夢》的作者,為了影射董小宛,就是拿她小腳這個特征來作文章的。而且這些影射還貫穿了全書上下。對此,大家一定都想象不到吧?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列舉一下。
首先說說我前面一篇文章中賣的一個關(guān)子。我當時說,董小宛“女史”這個號,跟《紅樓夢》的海棠詩社那段情節(jié)中,寶玉送給探春的“鮮荔并真卿墨跡”,以及襲人送給湘云的“纏絲白瑪瑙碟子”、“紅菱”、“雞頭”、“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等等這些東西相關(guān)。
那么現(xiàn)在大家再一次看到書中這些文字,能猜到其中的意思沒有?是的,書中這些文字,全部都在暗示女性小腳。
最明顯的是“紅菱”,古代人稱女人小腳就叫做“三寸紅菱”。硬硬尖尖的紅鞋子,包著女人軟軟白白的小腳,正象菱角一樣,外面是層硬殼,包裹著里面白嫩的果肉。用來作比喻非常形象。
然后“荔枝”、“雞頭”、“栗子”這些東西,顯然它們都具有同樣的特征—都是硬硬的外殼,包裹著白色的嫩肉。
其中雞頭是芡實的別稱,但這里作者故意用這個別稱而不說“芡實”,就真的是用雞頭的含義。雞頭是紅色的雞冠,硬硬的尖嘴,整個呈三角形,里面是白嫩的腦漿。與紅菱具有相同的特征。如唐伯虎有句詠足詩就是“第一嬌娃,金蓮最佳,看鳳尖一對堪夸”。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主要形容小而白嫩的這個特征。桂花的花瓣不就是極小的么。
再看用來裝盛東西的這個“纏絲白瑪瑙碟子”,這里面一個“纏”字,加一個“白瑪瑙”,暗示意味很明顯了吧?
上面這幾樣?xùn)|西都是送給湘云的,就是暗示影射董小宛的湘云是小腳。那么書中有明寫湘云是小腳嗎?可以說是有的。那就是第五十回蘆雪廣聯(lián)詩那一段中,描寫眾人的衣著打扮,寫得最為詳細的是黛玉和湘云。尤其是只有這兩人寫到了她們穿的鞋子,黛玉是“掐金挖云紅香羊皮小靴”,湘云是“腳下也穿著麀皮小靴”。作者重點強調(diào)了一個“也”字,生怕讀者沒注意這點。
雖然穿“小靴”不一定就是小腳,但我們再結(jié)合這兩人的衣著描寫,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暗示意味很明顯。黛玉的是“大紅羽紗面白狐貍里的鶴氅”,紅色的外面,白色的里子,對吧?而且是“狐貍”毛做的,這狐貍的頭就是非常尖的呀。
再看湘云的,寫得比黛玉還詳細。“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發(fā)燒大褂子”、“大紅猩猩氈昭君套”、“大貂鼠風(fēng)領(lǐng)”、“靠色三鑲領(lǐng)袖秋香色盤金五色繡龍窄褃小袖掩衿銀鼠短襖”、“水紅裝緞狐肷褶子”。長長的一串形容,大家認真去閱讀一下,這里面的特征還是一樣的。外面依然是紅色“發(fā)燒”的大褂子,“大紅”的套裝,里面是銀白色的“銀鼠短襖”。也依然用的是“鼠”、“狐貍”的毛。狐貍、老鼠的頭都是尖尖小小的。
作為對比,大家看李紈和寶釵的衣著。李紈的是“青哆羅呢對襟褂子”,寶釵的是“蓮青斗紋錦上添花洋線番羓絲的鶴氅”。就完全沒有上面的這些特點。
另外再啰嗦一下,因為湘云當時影射的應(yīng)該是身為皇貴妃的董小宛,因此她的衣著最貴氣。什么“昭君套”、“發(fā)燒”(受寵紅的發(fā)紫)、“盤金五色繡龍”等等,除了皇帝和貴妃,誰敢繡龍啊,對吧?
好了,我們再看之前寶玉送給探春的“真卿墨跡”。這個顏真卿的書法,難道也同樣是暗示小腳不成?呵呵,雖然有點煞風(fēng)景,但不得不說,此處作者的確是這個意思。
懂書法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顏真卿書法的特點,就是喜用中鋒,也就是藏鋒。逆鋒起筆,然后筆鋒回來時,就把那一開始落筆時的尖尖的筆鋒給包裹住了,整個筆畫看起來圓圓潤潤的,不漏鋒芒。這一點恰恰就可以用來比喻裹腳。
這是其一。其二,顏體書法的勾,非常有特點,寫得非常彎而圓潤,被形容為“勾如屈金”。看到?jīng)]?又是彎勾的特征。
所以作者真是太有想象力了!顏體書法的這些特征,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被利用來去形容女子的裹腳。
那么大家要注意,探春是影射陳之遴的?,F(xiàn)在探春不僅喜歡顏真卿的書法,而且對那個“纏絲白瑪瑙碟子”“見了也說好看”,這什么意思啊,這表示陳之遴這個人,很可能是個小腳癖!沒辦法,在那個時代,這樣的審美觀才是主流。明末清初時,這種小腳審美文化發(fā)展到了巔峰,一直影響到清朝的中后期。滿清皇帝也不乏喜好小腳的,如乾隆就是。
所以,蘆雪廣那段,為什么只重點描寫黛玉和湘云的衣著,來暗示這兩人的小腳?湘云已經(jīng)很明白,而黛玉,她經(jīng)常被用來影射徐燦。這個徐燦,應(yīng)該也是小腳的!這估計也是陳之遴喜歡她的一點。所以黛玉為何是“行動似弱柳扶風(fēng)”、“病如西子勝三分”?小腳的女人就是走路不穩(wěn),搖搖晃晃的。好像是要扶著風(fēng)一樣,又如西子捧心的病態(tài)。
如元代李炯的《舞姬脫鞋吟》的末句就是“倦倚東風(fēng)玉階立”。還有方絢《香蓮品藻》中,香蓮九品的第一品“神品上上”得是“如捧心西子”,第二品“妙品上中”得是“如倚風(fēng)垂柳”。黛玉這可是“神品”、“妙品”都占了。
怎么樣,會不會感覺有點顛覆?沒想到黛玉、湘云這么樣有仙氣的女子,作者居然在暗示她們都是變態(tài)的小腳。沒有辦法,這就是時代的差異。那個時代的作者,的確就是以此為美,我也只能照實分析。而且如果不說明白這些,那六首《詠海棠詩》,大家也就永遠沒法看明白。
好了,現(xiàn)在總結(jié)一下。書中的整段海棠社的情節(jié),其緣起,就是探春因?qū)氂袼蛠砝笾驼媲淠E而回帖致謝,并提議召集眾姐妹起詩社。然后,又在詩社吟詩的過程中,穿插了一段襲人給湘云送去纏絲白瑪瑙碟子、紅菱、雞頭、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等東西的情節(jié)。
整個過程中,作者都在用上述這些東西暗示小腳。作者的用意,其實是為那六首海棠詩作鋪墊、作提示。那六首詩,是以董小宛為主題的,所以一定要重點暗示她的小腳。不僅寫董小宛的小腳,而且作為對比,也寫黛玉(即徐燦)的小腳,寫寶釵(順治廢后)的大腳……
那么關(guān)于六首海棠詩的詳細解析,我下篇再詳細說?,F(xiàn)在再繼續(xù)列舉《紅樓夢》的其它段落中關(guān)于小腳的暗示。
大家不知有沒有留意,第十九回中,襲人回家探親,寶玉無聊也去了她家。襲人給寶玉吃的是什么呢?
(襲人)說著,便拈了幾個松子穰,吹去細皮,用手帕托著送與寶玉。
”
松子,同樣是外面硬殼,里面有白色的果肉。而且大家注意,這是吹去了細皮的松子穰。因為剝開松子后,還有一層深色的細皮,只有吹去了細皮,剩下的才是白色的果肉。作者真是非常細致的。
緊接著,寶玉回來后,發(fā)現(xiàn)留給襲人的酥酪被李嬤嬤吃了,寶玉大發(fā)脾氣。襲人為了安撫寶玉,故意說“只想風(fēng)干栗子吃,你替我剝栗子”。又是栗子,都是這些東西。還有,那個酥酪,是裝在“蓋碗”中的,同樣具有外硬內(nèi)軟的特征。
我們再看香菱,作者直接是用她的名字來暗示了。她先是叫“英蓮”,后叫“香菱”,又是“蓮”又是“菱”的。而且大家注意,她姓“甄”,這個也有特定的含義,大家繼續(xù)看后面。
再到晴雯,書中直接就說了她是裹小腳的。第七十回中說她穿著“紅小衣紅睡鞋”。睡鞋這東西是裹腳專用的鞋子,睡覺時也必須穿著。另外,《芙蓉女兒誄》中說她“捉迷屏后,蓮瓣無聲”。這一句對應(yīng)的是她病死前,大冬天的偷偷跟麝月出臥室外面,想嚇麝月一跳的那個情節(jié)。為什么晴雯自信能嚇到人?因為她走路輕盈,沒有聲音。所以說“蓮瓣無聲”。“蓮瓣”自然是說晴雯的小腳。
再看秦可卿。她在書中既是凡人,也是太虛幻境中的仙女。凡人的可卿,書中兩次描寫她的身材是“形容裊娜”、“裊娜纖巧”。對于仙女的可卿,其身材描寫同樣也是“風(fēng)流裊娜”,而且這個特點“則又如黛玉”。作者再三強調(diào)的這個“裊娜”,其意思就是形容枝條搖曳的樣子。所以這些都是暗示小腳的。甚至不僅可卿“裊娜”,她的姐姐警幻仙子也一樣是“蹁躚裊娜”。
警幻仙子也是小腳嗎?我們來看她出場時,作者作了一篇《警幻仙姑賦》。早已有許多人看出,這篇賦,就是明套曹植的《洛神賦》來寫的。我們大致對比一下:
《洛神賦》:其形也,婉若游龍,翩若驚鴻
《警幻仙姑賦》:美彼之態(tài)度兮,鳳翥龍翔
《洛神賦》:陵波微步,若將飛而未翔、
《警幻仙姑賦》: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
《洛神賦》: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步蘅薄而流芳、飄飄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
《警幻仙姑賦》:聞麝蘭之馥郁、待止而欲行、出沒花間兮、回風(fēng)舞雪
《洛神賦》:云髻峨峨、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腰如約素、光潤玉顏
《警幻仙姑賦》:云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纖腰之楚楚、香培玉琢
《洛神賦》: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
《警幻仙姑賦》: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所以一直以來,很多人不明白作者為什么會套用《洛神賦》來寫警幻仙子。以作者的大才,至于這樣抄襲嗎?現(xiàn)在這個問題終于有解了。作者就是故意要套寫,明確告訴讀者,他是要以洛神來比喻警幻仙子,進而影射董小宛。
作者的意思,并非僅僅暗示董小宛的小腳那么簡單。要知道,曹植的《洛神賦》,明著是寫洛神,但其實是寫曹丕的甄皇后的。所以又名《感甄賦》。
這個甄皇后,原來是袁熙的老婆,后來袁紹被曹操打敗后,甄氏就被曹軍搶了去,并嫁給了曹丕。這一點,跟董小宛的經(jīng)歷頗為想象,她也是被搶然后成為皇帝的寵妃。作者這是拿甄皇后來類比董鄂妃呢。
所以大家看《警幻仙姑賦》的最后幾句:
應(yīng)慚西子,實愧王嬙。奇矣哉,生于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作者又是拿西施、王昭君來作比,并且還明知故問:這個美人是生于何地?來自哪里?到底是何人,這么這么美麗?
這不就是說董鄂妃身份成疑嘛。作者這篇賦,分明就是一篇《董鄂妃賦》。
現(xiàn)在,回頭看一下香菱的“甄”姓這個問題,很明顯了,就是指向這個甄皇后的“甄”姓的。還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兒誄》中,也有一句是“宓妃迎于蘭渚”,這個宓妃就是洛神。所以也是同樣的影射含義。
最后再來看第四十三回中,鳳姐生日的那天,寶玉去干了一件什么事呀?他和茗煙兩個人,偷偷跑去了北郊的水仙庵,祭奠金釧兒去了。這水仙庵里面祭祀的,就是洛神。所以大家看,水仙與洛神的關(guān)系,作者在書中是給出了明示的。
故此,當時寶玉來到水仙庵后,為何對著洛神像說“殊不知古來并沒有個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謊話,誰知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著。今兒卻合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呢?
這顯然就是作者認同曹植的《洛神賦》寫的并非洛神,而是在寫甄妃,曹植在說“謊話”。曹植借洛神寫甄妃,就“合”了寶玉借洛神祭金釧兒的“心事”,也“合”了作者“借”洛神祭奠董小宛的“心事”。
那么分析到這里,關(guān)于我以前對于金釧兒的影射問題的分析,就應(yīng)作一個修正了。她顯然也應(yīng)是在影射董小宛的!她是落水而死,對應(yīng)了水仙這層含義。而最明顯的證據(jù)是她“金釧兒”的名字。金釧這種首飾對董小宛來說有很特別的意義。下面摘引一段《影梅庵憶語》的譯文,大家一看便知:
戊子年七夕之夜,小宛看見天上的流霞,忽然有了興致,要摹天上流霞制作一對金釧。她讓我書寫“乞巧”在金釧上,不知道另一個寫什么來對應(yīng),她說:“昔日在黃山巨室,看到覆蓋著祥云的真宣爐,款式特別漂亮,你就寫‘覆祥’和‘乞巧’相對吧?!庇谑俏以诹硪恢蠈懥恕案蚕椤?。一對金釧鐫摹甚妙。第二年七月這對金釧忽然從中斷開。我們又重新做了一對,款式絕佳,我重新寫了“比翼”、“連理”四個字鐫上去。她在臨終的時候,不拿一金銀珠寶,不拿一綾羅綢緞,唯獨緊緊攥住那對金釧不放,那上面有我書寫的字呀!長生殿的款款私語,是在楊貴妃死后,由洪都客記載并寄給明皇,當時是什么在為詩詞的準則呀,竟有《長恨》這樣的曲子誕生!
冒辟疆在這里面連用“牛郎織女”、“楊貴妃”的故事,用意都太明顯了,不用再多說。還有大家記得嗎?第二十二回,寶玉一大早去黛玉房間,黛玉和湘云兩人還在睡覺。寶玉看見湘云“一彎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帶著兩個金鐲子”。釧的俗稱就是鐲子。湘云帶的還是兩個金鐲子,正好對應(yīng)董小宛的一對金釧。而且,作者強調(diào)湘云的手臂是完全露出來的,沒有衣物遮覆,這又是伏線董小宛死時的“不拿一綾羅綢緞”這點。
所以大家再看寶玉拜完后,茗煙接著說的那段話中的一句:“這受祭的陰魂雖不知名姓,想來自然是那人間有一、天上無雙,極聰明極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這說的是誰,就很明顯了嘛。
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鳳姐生日的這天,讓寶玉去祭祀金釧兒?因為這時的“鳳姐”,其實已經(jīng)變換了影射含義了,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槲疑掀恼滤f的“鳳姐姐”的那個含義,也即是指元春,指董鄂妃。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注意。寶玉在這個祭祀中,顯得不如何悲傷,也一點兒不隆重。只一個香爐,燃上隨身帶的一點香。什么紙錢、祭文一概沒有,連話也沒說一句,僅僅是對著香爐“施了半禮”就完了。包括茗煙說的那段有點俏皮的話,都感覺有點像在拜祭一個跟自己不算太有關(guān)系的人。相對比于后文寶玉祭奠晴雯,這儀式的莊重感可差得太遠了。
寶玉在此時,是影射什么人在祭奠董小宛呢?
大家留意,寶玉拜祭完回去后,玉釧兒非常奇怪的稱寶玉為“鳳凰”。她說的是“鳳凰來了,快進去罷。再一會子不來,都反了”。緊接著,作者又再次強調(diào)這個詞:“寶玉忙進廳里,見了賈母王夫人等,眾人真如得了鳳凰一般”。賈家的丫鬟從來只稱呼寶玉為“二爺”、“寶二爺”或者直呼“寶玉”,怎么會這么莫名其妙突然稱呼他為“鳳凰”?
對于這個問題,我就要再次提到前篇中說過的那個寫了《白秋海棠賦》的陳其年了。這個人,現(xiàn)在看起來應(yīng)該是《紅樓夢》寫作集團的深度參與者。
因為他可是被吳梅村譽為“江左鳳凰”的!玉釧兒口中的“鳳凰”,非常有可能就是指他。董鄂妃死的那年,他就在冒辟疆家中讀書,他的那篇《白秋海棠賦》,顯然應(yīng)該算是一篇祭奠董小宛的祭文。所以寶玉在水仙庵祭奠金釧兒這件事,我認為可能就是影射陳其年用《白秋海棠賦》祭奠董鄂妃這件事。陳其年跟董小宛自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書中寶玉的那種不太正式的祭奠行為,正符合陳其年的身份。
大家還記得我分析稻香村時,說到的那個“朱陳村”吧?這個陳其年,他跟另一個大詞人朱彝尊和寫了一本詞集,名字就叫做《朱陳村詞》。是不是很有意思?
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jù)。這個陳其年是一個同性戀,他的相好叫做徐紫云。這個人,應(yīng)該就是蔣玉菡的影射原型!下面我簡單列舉一些陳、徐兩人的事跡,大家對比書中寶玉與蔣玉菡的情節(jié),一看便知。
徐紫云是冒辟疆家的歌僮,陳其年在冒家讀書,冒辟疆派紫云伴讀。兩個人一見鐘情。陳其年有詩描寫兩人初見面的情景:“阿云年十五,娟好立屏際。笑問客何方,橫波漾清麗”。
書中寶玉在馮紫英家廊檐下,與蔣玉菡離席私下說話,“寶玉見他嫵媚溫柔,心中十分留戀”。兩個場景很象吧?
陳其年初到水繪園時,正值十一月,水繪園內(nèi)梅花盛開,景色可人。其年攜紫云在暗香疏影中流連徘徊,被冒襄發(fā)現(xiàn),非常惱怒。派人將紫云捆縛,欲施以杖打。其年極其恐懼,跪請冒襄母親出面調(diào)停。時已薄暮,冒襄母親要求其年在當晚詠成梅花絕句百首方可不罪云郎。其年“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jié),笑遣云郎”。
書中賈政知道寶玉和蔣玉菡的事后,也是杖打他,后趕緊找人報告了賈母,賈母過來才攔住了賈政。
陳其年后來帶紫云離開了冒家,上北京游歷。都門名流久仰陳其年的才名與徐紫云的藝名,皆欲爭聆佳奏。紫云“南腔北播,菊部歌兒多摹其音。于是京邑劇風(fēng)為之一變”,成為名播京城的旦角。對應(yīng)的,蔣玉菡也是“名馳天下”的旦角。
兩人得友人的幫助,在北京附近找了一個暫時安身的地方。書中蔣玉菡逃離忠順親王府,就在離城二十里的“紫檀堡”,置了幾畝田地幾間房舍。
“紫檀堡”這個名字,一是跟紫云都有個“紫”字。二是應(yīng)出自武則天的一個典故:
武則天養(yǎng)了一只白色的鸚鵡,非常喜歡,取了個名字叫雪衣,意味白衣似雪之意。這只鸚鵡特別聰明能背誦佛教心經(jīng)一卷。武則天非常開心,專門下旨讓人專門做了一個金籠子予以居住,金屋藏鵡,放在自己的寢宮,不離左右。
某一天武則天開了一個玩笑說“雪衣,如果你能作詩一首,我便放你籠歸為天地如何?”雪衣特別開心,歡樂的跳過來跳過去,過了一會叫道“:‘憔悴秋翎以禿衿,別來隴樹歲時深。開籠若放雪衣女,常念南無觀世音’”。武則天聽后大喜,隨即命人打開牢籠,但是沒過多久雪衣就死了,武則天很是傷心,便賜予雪衣用紫檀做的棺材,葬于自己的后花園,時刻陪著自己。
用寵物鸚鵡來比喻紫云這個陳其年寵溺的歌僮,那真是太恰當了,都是會唱歌的。然后上面說到的陳徐兩人在冒家花園私會被發(fā)現(xiàn)后,其年吟詩百首,才得到冒襄遣放紫云,又跟這典故中鸚鵡靠吟詩獲釋一樣(話說根本就是陳其年自己編的故事吧,就為了對應(yīng)武則天的這個典故,對應(yīng)《紅樓夢》)。
所以這就是作者取名“紫檀堡”的原因。徐紫云跟陳其年出來后,沒過多少年就病故了。書中的“紫檀堡”,在《葵酉本》后二十八回中是蔣玉菡后來的住所,同時也象征著現(xiàn)實中徐紫云死后的葬身之所。
好了,本篇就到這里,下回再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