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國古代紀年的方法

前面幾篇說到了中國古代記錄時辰、記錄日以及記錄月的方法,這次就說說紀年的方法。
古代中國最早的紀年的方法,有文獻佐證的,是用帝王在位的年數(shù)來紀年。這樣的紀年方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方法最晚出現(xiàn)在商代,結(jié)束在漢代早期。
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對于在世的帝王,書寫上的時候僅僅稱“(王)某某年”,而對于追記已經(jīng)逝世的帝王,則在前注明其謚號。在周代,以及漢代早期,是封建有眾多的諸侯國的,在其國內(nèi)也使用其諸侯王的王號來紀年。所以,對于同一事件,在不同的諸侯國記述中就會有不同的時間。
第二種方法則是我們最熟悉的年號紀年法。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年號,是漢武帝時,第一個年號是建元,不過有資料顯示,這個建元其實是后來追記的,不是原創(chuàng)的第一個。不管如何,漢武帝是第一個建立年號制度的,其后直到宣統(tǒng),延綿了兩千多年。而且建立年號也成為了標榜自己獨立性的一個重要的制度。
年號制度有這么幾點要注意,第一是年號在明清時代前,時常會隨帝王的喜好而隨意更改。到了明清時代,固定為一代帝王只使用一個年號,不再在中途改元,所以一般后人用年號來稱呼這位帝王,例如洪武帝,乾隆帝。唯一的例外是明英宗,因為他有兩次登基,所以有兩個年號。
第二,年號雖然一般是兩個字,但是也有三個字——例如始建國(王莽),也有四個字——太平興國(宋太宗),宋代四字的很多。還有六字的——天授禮法延柞(西夏)。
第三,在古代,不管是中央的朝廷還是地方割據(jù)勢力,其使用的年號中有個特例是太平天國。其年號直接使用的是國號,稱太平天國某某年。
第三種方法是干支紀年。這是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一種傳統(tǒng)的紀年方法。這種方法是用天干配合地支,60年一個周期,周而復始。這種方法始于漢代,漢代以前的干支紀年都是推算的。
第四種方法是動物紀年,也就是通常說的生肖紀年。這個就不多說了。
第五種方法是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
這種方法就是利用天文觀測的方法來紀年。所謂歲星,指的是木星。古代人因為測量手段簡陋,算出木星大概是12年繞太陽一圈,也就是在天上轉(zhuǎn)了一圈。人們將其分為十二份,每一份對應人間的一年。這樣的方法叫做歲星紀年。在這種方法中,十二年每年的名稱分別是:
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書寫上,稱為“歲在某某”。
太歲紀年是為了修正歲星紀年的誤差。因為實際上,木星的周期是11.86年,經(jīng)過8,90年,歲星的位置就將提前一個位置。這樣實際和理論就有了誤差。為了修正這樣的誤差,古人假設(shè)了一個完美的天體,它的運行周期就是實實在在的十二年,這個天體就是太歲。其軌道分為十二分,每份稱之為辰,用十二地支來表示。這就是歲陰法。
為了區(qū)別十二地支,每個地支又專門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
困敦(子),赤奮若(丑),攝提格(寅),單閼(卯),執(zhí)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協(xié)洽(未),涒灘(申),作噩(酉),閹茂(戌),大淵獻(亥)。
后來又給十天干也起了新的名字,稱為歲陽。
閼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強圉(?。海ㄎ欤?,屠維(己),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陽(癸)。
如同天干配地支而成六十甲子,歲陽和歲陰配合起來,從閼逢困敦到昭陽大淵獻,這就是完整的太歲紀年方法。這種方法大致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直到漢代還在使用。后世一般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例如《資治通鑒》就是全篇使用這種紀年的方法。
這種方法因為用字太過晦澀,遠不如用干支簡單便于使用,所以逐漸被干支方法取代。
最后說說歲首。
在上一篇說記月的時候,就提到過。歲首,就是那個月作為一年的開始?,F(xiàn)在,我們都是以一月作為一年的開始,不管是陽歷還是農(nóng)歷,都是以一月(元月)作為一年的開始。在上篇中也說到,戰(zhàn)國時期,秦和楚都是以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不同的歲首。
在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就是以一月為歲首。這又被稱為“建寅”。這里“寅”表示的是寅月,也就是元月。為什么呢?因為古代,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子月,而又以元月作為春季的開始,所以這個子月就落在了十一月。所以正月就稱為寅月。
使用寅月作為歲首的,傳統(tǒng)上認為是夏歷,也就是夏代使用的歷法。但是,古代還有其他的幾種歲首方法。例如商代,是以丑月,也就是夏歷的十二月作為歲首,這就是建丑;而到了商代,則是以子月,也就是夏歷的十一月作為歲首,這就是建子。而秦國等則是將夏歷的十月作為歲首,這就是建亥了。只不過,秦國沒有將夏歷的十月改稱元月,而是沿用了夏歷的名稱,這樣秦國就是每年從十月開始,九月結(jié)束。如果是閏年,則在九月后加一個月,稱為后九月。漢代初年沿用的建亥的制度,直到漢武帝才更改為使用夏歷。直到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農(nóng)歷都是夏歷。
歲首的不同,特別是夏商周三代的不同,跟人感覺或許是因為南北的差異。因為南北地理上的差異,造成了物候的時間的先后,同樣是一種春花,南方開花早,而北方開花晚。如果以這種花開花作為春季的起點,自然南方的歷法要比北方的早。當然了,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夏商周三代直到戰(zhàn)國,整體上是處于一個地球的變暖時期,所以物候在提前,歷法也要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