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中華傳統文化(金文書法)傳承下來的年輕藝人:姜蘭韜
能把中華傳統文化(金文書法)傳承下來的年輕藝人:姜蘭韜
呂西群
2020.05.03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 銘文,也叫 鐘鼎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中國在 夏代就已進入 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fā)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 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 容庚《 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能把這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來,有這么一位,名叫姜蘭韜的,是西安市閻良人。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跡多刻于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跡,具有古樸之風格。金文在筆法、結字、章法上都為書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對于金文書法,它的發(fā)展前景是怎樣的呢,它在中國文字研究中有什么樣子的重要地位?姜蘭韜是這樣說的:我個人覺得金文書法的發(fā)展并不怎么樣,百分之九十六的人不認識,但是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破解一個金文字典這個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中國的漢字是古文化的脈絡,同時也包含了更豐富的知識。





2018年春天,姜蘭韜奔赴北京,在參加央視節(jié)目錄制節(jié)目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