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閱留園》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p>
白樂天這首《憶江南》,孩提時就跟著家母背誦,終身不忘。那年,家母帶著幼年的我,足跡過蘇杭,但因年幼,記憶不深,只憑著發(fā)黃的照片勾起點點回憶。(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成人之后,因工作關系,多次下江南。生性好奇,身健膽正,對江南的山山水水,自是不愿錯過。
此次會友蘇州,再游舊地,卻自覺身懶,沒有了往日的沖動和熱情,但和朋友們開心之余,閑暇時賴在朋友處也甚無趣,一日,負手信步,三轉兩拐,卻無意識地來到了留園。
說是無意識,其實也可能是有意識,在中國的四大名園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留園。北京的頤和園我嫌他太大,太多了皇家氣派,和小百姓格格不入。拙政園我嫌他“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水為主,疏朗平淡”,太過于追求自然。承德避暑山莊則更是美而華麗其中,讓人只能仰視,不敢有居其獨享之心。而留園,真真的是小百姓也可居其中自得其樂的好地方。留園坐落在蘇州閶門外,園內簡介稱其為“明萬歷年間太仆徐泰所建,時稱東園,清嘉慶時歸觀察劉恕,名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同治年間盛旭人(其兒子即盛宣懷,清著名實業(yè)家政治家,南洋公學創(chuàng)始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始稱留園??婆e考試的最后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游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p>
名園之冠不敢說,但說留園是“吳下之冠”,我絕對認同。留園占地不是很大,綜合了江南造園藝術的精華,建筑非常有特色,全園均用建筑來劃分空間,而我卻獨喜留園內的那池碧水。
深秋的江南,照樣是綠意一片,秋風吹拂過的那池留園綠水,微微泛起皺紋,陽光斜照的池邊紅花,團團皺皺,如燃燒著的火焰。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江南秋色,在留園里,是如此的迷人醉人。留園的那池碧水之畔,是環(huán)繞著西園的一圈長達700多米的長廊,廊墻上全是石雕碑刻,鑲嵌著名家的書法作品,仔細欣賞,慢慢品讀,讓人心境立刻還古,似看見古人揮毫潑墨,抒發(fā)情懷。
在這池碧水的西岸,一座軒亭立在長廊旁邊,據(jù)說這是蘇州最著名的欣賞桂花的所在,每當仲秋時節(jié),桂樹飄香,遍地金黃。可惜我來的不是時候,桂花已經(jīng)凋落,空有暢想。
走出留園,來到了不遠處的西園寺,流連于羅漢堂那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大約有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前,細品靜思,與佛交談。腦海中所浮現(xiàn)的,卻是家母那秀麗而慈和的笑臉。
家母性慈悲,屬于那種逢寺必進的主??赡苁怯捎谑枪伯a(chǎn)黨人的關系吧,從來沒有見過家母叩拜佛祖,但家母總是會在佛祖像前久久矗立,其虔誠之心,溢于言表。受家母影響,我對佛祖自幼恭敬,在文革中翻墻進寺廟玩耍,看著被紅衛(wèi)兵砸的稀巴爛的佛像,總是一股悲哀由心而生,常常坐在那里想弄明白,為什么這些泥塑木胎的神靈沒有懲戒那些帶著紅袖章的大不敬者?長大后方知,神佛之事,法力有限,信則有之,不信則無,對于這些無法無天之人,佛祖也是無可奈何。但天之昭昭,壞事做多了,自有報應。印象中大哥有一同學,是從河南逃難來的一家人,其父是個本本分分的拉煤工人,而生出的幾個兒子,文革中卻不可一世,成立紅衛(wèi)兵組織,帶頭打砸搶,給中學的校長和老師剃陰陽頭,做飛機等。后來殺進寺院,將和尚們攆了出去,把寺院作為自己組織的司令部,用佛像的骨架冬天烤火。結局,在兩派的武斗中,兄弟幾個一死一傷,而另一個在文革后期以打砸搶分子獲刑,死在了獄中。
走出西園寺,腦海中回憶著往事,深秋的陽光照耀在臉上,暖融融的,就像是站在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像前的感覺。
佛,還是信之的好。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