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千陽與中晚唐詩人
王艾迎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滾滾鐵蹄踏碎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同時,日益強大的吐蕃大舉東犯,“數(shù)年間,西北數(shù)十州相繼失守,自鳳翔以西,彬州以北,都成為吐蕃的領地”(摘自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冊P28)。唐朝的疆土日益縮小,原本處于內(nèi)地的千陽變?yōu)檫吶?,與吐蕃接壤,成為兩國爭奪的熱土。
史書記載,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九月十九日,鳳翔節(jié)度使李晟派遣將領率三千士兵埋伏于千陽,告誡說“俟吐蕃前軍已過,見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軍,擊之,必大捷”。依其言,唐軍果然勝利。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大掠千陽、吳山(隴縣南)、華亭三縣,殘殺老弱人,壯年男女萬余人全被擄去。此后的110多年,千陽縣一直作為邊疆,駐扎重兵,保衛(wèi)著唐朝的安寧。
在國家危亡之際,作為唐朝知識分子的重要群體——愛國詩人,積極參與保衛(wèi)邊疆,有的入伍,有的游覽邊城,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
詩人姚合,善寫五言律詩,與賈島齊名,風格相近,時人謂之姚賈。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右,從“隴西公”鎮(zhèn)涇州作記室的姚合來到邊塞千陽,寫《窮邊詞》兩首,其一是:
將軍作鎮(zhèn)古汧州,水膩山春節(jié)氣柔。(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清夜滿城絲管散,行人不信是邊頭。
詩人著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節(jié)氣和清夜的絲管,使人感到這里不再有邊地的荒涼,不再有邊地的戰(zhàn)火氣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地雖是“窮邊”,景卻是美景。難怪從內(nèi)地來的客人看到這種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這是邊塞之地。這種太平景象的出現(xiàn),應該歸功于“作鎮(zhèn)”的將軍。那種由衷的贊美之情寫得蘊藉有味。
屢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的詩人馬戴,好客游,曾南到瀟湘,北抵幽燕,西至千隴。他到千陽后寫《作汧上勸舊友》一首:
斗酒故人同,長歌起北風。
斜陽高壘閉,秋角莫山空。
雁叫寒流上,螢飛薄霧中。
坐來生白發(fā),況復久從戎。
通過對邊塞風景和守邊士兵的描寫表達了對邊塞士兵的更多理解和同情。
詩人許棠與馬戴有類似的經(jīng)歷,多次漫游邊塞,尤以寫洞庭湖詩出名,時人稱之為許洞庭。他曾寫《題汧湖二首》
偶得湖中趣,都忘隴坻愁。邊聲風下雁,楚思浪移舟。
靜極亭連寺,涼多島近樓。吟游終不厭,還似曲江頭。
隴首時無事,湖邊日縱吟。游魚來復去,浴鳥出還沉。
蜃氣藏孤嶼,波光到遠林。無人見垂釣,暗起洞庭心。
這兩首詩通過對水、鳥、魚、林、光的描寫表現(xiàn)了千湖景色的美好、作者心靈的孤獨、邊境的平安無事。
韋莊是唐朝末年十分有名的詩人,也是花間詞派的領軍人物,他忠君愛國憂民。唐昭宗天復元年(公元901年),他從鳳翔過千陽去西川(今成都),寫詩兩首。一首是《汧陽閣》:
汧水悠悠去似絣,遠山如畫翠眉橫。
僧尋野渡歸吳岳,雁帶斜陽入渭城。
邊靜不收蕃帳馬,地貧惟賣隴山鸚。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另一首是《題汧陽縣馬跑泉李學士別業(yè)》:
水滿寒塘菊滿籬,籬邊無限彩禽飛。
西園夜雨紅櫻熟,南畝清風白稻肥。
草色自留閑客住,泉聲如待主人歸。
九霄岐路忙于火,肯戀斜陽守釣磯。
這兩首詩和姚合的詩意境相像,描寫更加細致入微、豁達,表達了千陽兩處景致的無限美好,也簡約透露了千陽作為邊關、貧窮、戰(zhàn)火的一點遺憾。
站在這個飽受戰(zhàn)亂之苦、軍事要塞之地,欣賞詩人們1200多年前發(fā)自內(nèi)心的抒情寫意,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如今,千陽已不再是邊塞,景色美麗,物產(chǎn)豐富,人民生活幸福。面對古人,我們更要珍惜今天來自不易的生活,把愛國、平安牢記在心,更加熱愛美麗的家鄉(xiāng),把詩人們的愛國之情發(fā)揚廣大!
(注:汧陽即今千陽)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