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麥
種麥
翟秋瑤
農(nóng)諺云:“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蔽业?a target="_blank">家鄉(xiāng)位于古三畤原,這里地勢平緩,土層深厚,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是小麥的適生區(qū)和主產(chǎn)區(qū)之一。秋分前后,正是家鄉(xiāng)種麥子的最佳時機。每年這個時候,我都要回老家?guī)兔?,今年也不例外?/p>
一場秋雨過后,種麥就正式開始了。我的老家還有三畝責任田,今年也沒種玉米,所以種麥就簡便多了。說是種麥,其實也不用自己動手,現(xiàn)在都是機械化,只要將種子、化肥帶到地頭就行了。地在村旁,離家不遠(遠處的地都承包出去了)。我給村里的商販打了個電話,讓他把化肥送到地頭,然后用自行車推著種子來到了地里。村里的耕地都在一塊,對門老王正開著他的拖拉機挨家挨戶地播種,大伙都站在地頭等待著,閑聊著。老王的拖拉機是前幾年政府補貼買的,較為先進,融施肥、旋耕、播種、耱平于一體,省時方便。不一會,就輪到我家了,我將化肥裝進化肥斗里,種子裝進播種機,在拖拉機的突突聲中,不到半個小時,三畝地就種完了,今年的種麥工作在談笑間也就算結(jié)束了。
漫步在鄉(xiāng)間的小路,呼吸著青草的芳香,踩著松軟的泥土,望著平整的土地,多年前種麥的情景又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nóng)村剛剛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家里分到了十畝地,分布在六個片,最大的一片地有三畝,最小的只有半畝;離家遠近也不等,最遠的要走半個小時,近的就在屋子后邊。同時也分到了一頭小牛和一些農(nóng)具?!胺N成的麥子鋤成的秋?!蹦菚r人們的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種麥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那可是頭等大事,是解決溫飽的關鍵所在,一點也馬虎不得。到了種麥天,學校會放十天秋假,放假后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家里干活。(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種麥前,要先整地,將地里的胡基(大土塊)疙瘩打碎耱平;同時要準備好種子、化肥,收拾好犁、耱等農(nóng)具。種麥一般從較遠的地開始,因為那里的地不種秋,每年只種一季麥,地都是提前犁過耱平的,種起來相對容易;再者那里的地是陰坡地,要適當種早一點。房前屋后的地種有玉米、高粱、豆子等秋田作物,種起來相對繁瑣,所以留在后面掃尾。
種麥的當天,父親會在半夜三更早早起床喂牲口,使其飽餐戰(zhàn)飯;我們則在雞叫頭遍時起床。起床后,也不吃早飯,父親在架子車里裝上化肥、種子和犁、撅頭、榾都、耱、斗、繩子等工具,然后套上牛。我牽著牛,掛上架子車,踏著滿天星光,迎著飄渺的晨霧,聽著蛐蛐的叫聲向地里進發(fā)。我以為我們起的早,可到了地里一看,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了,牛叫聲、吆喝聲響成一片。我們趕緊卸下工具,投入到緊張繁忙的種麥工作之中。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狈N麥時首先要撒化肥,那時用的化肥是磷肥和碳銨,每畝地各一袋,我和母親負責將化肥倒進盆子里,父親負責撒。撒完化肥再撒種子。按說種子隨犁溝溜較好,但為了省工,多數(shù)人選擇種亂窩,即撒種子。撒種子用斗,父親肩上綁一條繩,將斗懸在胸前,一把一把地將種子均勻地撒進地里。撒完化肥和種子,天已大亮。大家顧不上休息,隨即開始種地。種地時全家分工明確,由于小牛剛學犁地,所以要人牽,這一任務理所當然地落到了我的身上,父親負責搖犁把,母親負責打胡基。種麥用的是獨犁,開始犁地時,先要扎一條筆直的犁溝,作為坐標。扎犁溝時,在地的另一頭插一根玉米桿,我牽著牛瞄著玉米桿向前走。犁溝扎開后,然后順著犁溝一回一回犁。就這樣,在晨曦中,在喝斥牲口的一聲聲吆喝聲中,在鞭子清脆的響聲中,我們順著犁溝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終于將一片地犁完了。
地犁完后,大家會稍作休息。父親坐在地頭卷一支“一頭擰”旱煙過過癮,我牽著牛韁繩一屁股坐在地上放松放松,牲口站在地頭喘喘氣。休息幾分鐘后,開始耱地?!袄绲夭获?qū)?,麥子要空死。”耱地是為了平整地面、夯實土壤、耱碎土塊、利于保墑,為播種和出苗提供良好條件。耱地用的耱是父親親手用藤條編的。由于牲口小,拉不動一個成人,所以由我站耱耱地。父親在耱的一端再綁一條繩,一手牽牛,一手拉著繩子,助牲口一臂之力。耱地相對快一些,跑上幾個來回,一片地就耱完了。最后,父親將沒有犁到的地方再用撅頭拌一拌,一片地才宣告種完,這時太陽也已老高了。望著種好的地,聞著熟悉的泥土氣息,照著和煦的陽光,想著來年的豐收景象,大家似乎忘記了饑餓,忘記了時間,心里只想著下午要種哪片地。
種麥是件辛苦的差事。改革開放初期,“四個現(xiàn)代化”還是家鄉(xiāng)人們的“中國夢”,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靠傳統(tǒng)的作務方式;“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本褪抢硐胫械墓伯a(chǎn)主義社會。種麥時節(jié),是農(nóng)村最忙的時節(jié)。有牛的用牛種,沒牛的借牛種,有的甚至用镢頭拌地種。不僅要種,有秋的地還要收秋。秋地里的玉米挖倒后,要將玉米棒、玉米桿全部運回家,有糞時還要給地里拉糞,然后將地深翻一遍才能播種。如果天幫忙,種麥雖然辛苦,但會一帆風順。如果遇上天旱年份,地里的土質(zhì)硬,犁起來吃力,犁過后滿地是胡基疙瘩?!靶←湶慌虏?,單怕胡基咬?!贝髩K胡基會壓住種子,影響出苗,那時沒有旋耕機,全靠全家人拿上榾都、镢頭等一塊一塊敲打,費時費力。如果遇上雨澇年份,雨下著不晴,收秋種麥要穿泥鞋,雨里來,泥里去,勞動一天下來整個人會變成泥人。如果種大片地,花費的時間長,不能按時吃飯,奶奶會將飯送到地里,大家以地為桌,湊合一頓。為此,父親經(jīng)常對我說:“戳牛后半截的活實在不好干,農(nóng)民的日子實在不好過,以后干什么都不要當農(nóng)民!”
種麥要趕農(nóng)時。家鄉(xiāng)種麥要在寒露前完成,才能有個好收成。在當?shù)亓餍兄@么一個農(nóng)諺故事,說是解放前地主家有牛有種子,種麥速度快,會趕在寒露前把麥種完;而窮人家生產(chǎn)資料少,靠掀翻镢挖鋤拌種地,持續(xù)時間長,有時過了寒露還在種。地主就笑話窮人說:“窮漢窮漢你甭犟,過了寒露連不上。”窮人則說:“天不冷,地不凍,有牛有籽盡管種?!闭媸恰肮f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后來他們的對話成了當?shù)氐霓r(nóng)諺流傳至今。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農(nóng)村的生產(chǎn)力有了一定發(fā)展,手扶拖拉機、小四輪拖拉機先后開進了農(nóng)村的田間地頭,“四個現(xiàn)代化”不再是“中國夢”,“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钡睦硐氲靡詫崿F(xiàn),家鄉(xiāng)的人們開始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溫飽問題也得到解決。我家的老黃牛在服務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十個年頭后光榮下崗,賣給了縣里的另一戶人家。犁、耱等農(nóng)具束之高閣,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之一。村里的年輕人不滿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村生活,紛紛走出家門,進城打工,尋找新的生活,種地的只剩下老人和婦女。到了種麥時節(jié),拖拉機的突突聲代替了黃牛的哞哞聲,人們歡快的笑聲代替了喝斥牲口的咒罵聲,地頭的三輪車、摩托車、電動車代替了架子車。雖然蛐蛐的歌聲依舊婉轉(zhuǎn)悠揚,秋風依舊送來清爽,但已無以前那種緊張的繁忙景象,已無人聲鼎沸的強烈氣場。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種麥已變得愜意而輕松?;赝?a target="_blank">過去,一切仿佛只是彈指一揮間。雖然時光已走遠,但種麥的經(jīng)歷,其中的苦辣酸甜,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里面。這種經(jīng)歷,連同家鄉(xiāng)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永遠使人眷戀!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67375/